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泰州>民生>正文

徐文藻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和境界

A-A+2014年6月13日12:11新浪泰州站评论

  作者:樊波(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我曾为徐文藻先生在金陵百家画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夏河》写过一篇评论,当时我与他未曾谋面,然而我却在众多作品中一下就选取了他的佳作——尽管画家拥有极好的传统功底,但却没有习惯性流露出来,而是悄悄隐匿在对自然物象描绘的真实形态下。那种谨严的,却又处处涌动着的写意笔调以及鲜活的赋彩格调,从而打动了不仅仅是全国来的评委,而且还包括了许多画家和观众。在评价这幅作品时,我又得到一个信息,徐文藻曾就学于南京艺术学院,现居江苏泰州,显然属于南方画家,但作品展现出的风格气象却透出一种北方的势态,这一切都如谜团一样地吸引着我....。。后来我来到泰州画院参与了解徐文藻所主持的山水画创作研究课题时,第一次见到了才情四溢的他,才真正得知了他的创作意向。


夏河


西岭含翠


界石铺沟壑图(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徐文藻所主持的这一课题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关注。一是重新回到传统。具体来讲就是要重新回到元人王蒙那里,力求全面、精确地吃透王蒙山水的语言构成和风格取向;二是以王蒙为依据去深入描绘中国的北方山水景象。究竟是他在描绘北方山水那繁复的峰峦时联想到了王蒙,还是在对王蒙那种繁密的笔调的探究中促使他走出南方而投身于北方的丘壑之中,似乎是难以辨清的。画家在创作《夏河》时一段告白是值得人们一读的:“平时我们生活在南方宜居的小城,安逸的生活屏蔽着人的心灵,一旦投身高原,心事便在群山中飘荡,目光如唇,痴迷般亲吻着茫然无际的沟沟壑壑。”这一告白表明,徐文藻在像古人一般的“行万里路”中,但却不像一般南方画家那样悠游自怡,而是如圣徒一样为北方山水那种神圣雄伟的景象所震撼,产生出了一种脱胎换骨的灵魂的狂喜,这是在氤氲迷蒙的江南景致中无论如何也是体会不到的。所以人们从他的《夏河》作品中不仅可以感知到一般山水的审美元素,而且还可以体验到一种类似沉浸在宗教氛围中的宁静和肃穆。


春河(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冬河(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丘壑内营图(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秋河(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我在泰州画院观摩了他以西北风光为蓝本的大量草图和作品以及他率领的团队成员创作的佳品。其中还包括他们沿着元人王蒙的足迹所搜集和创作而成的富有意味的课题成果。他们这种有着明确审美纲领,明确创作取向和组织有序的艺术计划,在全国画坛并不多见。目前听到不少以某某导师为首的研习班竞相披露于世。一般来讲,研习班的学生画风与导师很相似,但我不知道这些导师的画法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底蕴作为传授学员模抄的支撑?相比之下,徐文藻的这一课题组所表现出的研究倾向却是值得人们加以关注和推崇的,因为他们的导师是元人王蒙。


问道山僬图(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卧云图(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西岭疏秀图(王蒙课题作品 三十六平尺)


凉山祥云图

  “几回魂梦与君同”——我这里以宋人晏几道的诗句来描述徐文藻对王蒙以及画风的追寻和认同。在我看来,在“元四家”中,王蒙的绘画语言、构图章法以及风格构成具有更多的、可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学术空间。倪云林的山水格调很高,但画风过于简逸而难以企近。黄子久和吴镇的画风古雅趣远,其手眼与今人亦有相隔之障而难以入手,唯有王蒙之法可得于近而推之于远,易于求而研之于深。从画史渊源脉络来看,王蒙构成一个极具聚合力又富开放的关捩点。他上通五代宋人之法,下达明清写意路径。尤其是王蒙的解索皴法,卷曲而舒展,状貌自如而多变,实与书法写意自然连通——这一切都为徐文藻和他的课题组展开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传统基点。


画尽意在图


春山闲居图


春意山岚图


高逸图


格高思逸图

  据载,王蒙虽为南人,但却去过北方泰安任职,并创作了以泰山为题材的山水作品,可见其画风与北方山水亦可契合而生。明人董其昌将中国绘画由唐至明的发展脉络划分为“南北”二宗,这是包括王蒙在内的元四家始料未及的。王蒙虽然自然归于南宗一派,但其实董其昌对他并不满意,认为他与倪云林相比,作品仍不免有“纵横之气”,与南宗推崇的幽深闲远理想仍然隔膜,这实际上恰好表明王蒙的画风语境是涵容通达的,它为后人的选取、吸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在清人石谿、王原祁那里表现出来,而且如今又在徐文藻手中进一步地展示出新的生机——具体来说,王蒙山水繁密的皴法在他描绘西北景观的笔墨语言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改造。徐文藻虽借取王蒙的繁密笔意,但却并不拘泥于他那种解索牛毛的具体形态。用笔行进之际,该曲则曲,当直则直,可顿则顿,欲行就行,全以状摹自然对象为准则,这样就在师古人和师造化之间寻求到了一种自由的平衡,从而既充分显示了王蒙艺术的内在活力,又表现了当代画家吸纳传统时应有的主体立场;再者,王蒙山水构图多以高远、深远为胜,这也为徐文藻表现西北山水苍莽、阔大的景象提供了很好的语境。应当说,王蒙有许多作品构图饱满,不同于一般传统山水常见的那种空灵虚淡,徐文藻正是由此更进一步,更以“满”、“实”、“繁”、“密”的构图样式力求对西北山水的整体气势加以统摄。正是这样,人们在徐文藻描绘西北山水宏阔的架构中可以发现王蒙似的样式和背景,又在他那种取法王蒙的构图形态中看到西北山水固有的雄浑和苍莽。


远岭高路图


千山皆秀发图


作画必宗师图

  徐文藻在与我们谈论他们的课题构想时,曾针对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这一命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山水的题材、造型样式和构图方式皆可追随时代,但笔墨却不必因时代而一味变化。我记得古人就有类似说法:“用笔千古不易”,所谓不易就是不变。我以为,中国绘画的基本语汇——笔墨,已然形成了一个具有精深内蕴的审美样式,因而关键不是笔墨能不能变化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的问题。现在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大约没有人敢说他已将古人笔墨变得更好了,超越古人笔墨了。我们看到的现状却往往是许多人将古人笔墨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差。正因为如此,所以强调“用笔千古不易”,强调笔墨不随时代而一味变化,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一种坚守和保持中国绘画笔墨应有的审美内蕴之诉求。在徐文藻看来,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实是太精深美妙,太丰富多彩了,是后人可以不断汲取的资源。因而与其奢谈变化,倒不如保持传统笔墨不变的审美内蕴,这样也就保持了今人在笔墨上的艺术高度。我赞同徐文藻这一主张。而且我看到他在追摹王蒙笔墨上的确花费了大量精力,虽然还不能说已达到与之相齐同构的境地。但王蒙的笔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已在他的山水创作中落地生根并延展而生,勃勃而出。可以说,正是王蒙给予了他的笔墨以内力、变化和舒展,给予了他的笔墨在表现西北山水上的无限可能和无穷生机,从而给予了他的笔墨很高的艺术品格和水准。


紫气东来图


疏林春意图


庭前云山图

  泰州本是江苏的一个中等型城市,它显然不是江苏的文化中心,也更谈不上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但在历史上,“泰州学派”却曾一度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兴奋点,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制高点。在历史上,江南一带虽然远离京城,但书画艺术却一度曾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兴奋点和制高点。人们可以想象,如果抽掉了倪云林、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四王”、“四僧”以及“扬州八怪”、“金陵八家”,中国元明清的绘画史就会是一片空白。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历史上曾有的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书画艺术和艺术家才会有远离中心(京城)而获有一种自由舒展和生长的空间,才会有一种闲适、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用以孵化出正常的、繁茂的独立自在的艺术形态。而如今则不然也,如今许多画家打破头皮挤进京城,而京城也由于自身贫乏而不断吸纳各地绘画人才。这样必然一方面造成各个地方画坛日见凋敝,而另一方面京城却是人才拥塞,空间狭窄——实际上这是一个鱼龙混杂、江湖泛滥、权利染指、金钱开道、审美指标模糊的不良的艺术生态环境。这从不少号称京城画家但其实身份不明而又类似官员意满又惶惑的眼神中可看出这一点。我一直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的水土适宜养官员,而有的水土则适宜养艺术家,而泰州之地山青水明,人物性情坦乐而激越,旨趣笃实而高迈,思致能由修身格物而至笼被天下。故古有泰州学派,今有泰州画派诸君——徐文藻是他们的领军人物。他身置润温之地,迹遍西北山川,艺皈王蒙绘画体系,不求闻达于世,深信风景这边独好,从从容容描绘他眼底中的江山。我想这才是一个画家应有的本然状态。


气厚神和图


林泉之心图

 评价一个画家的艺术成就,除了他的技巧功利、格调趣味之外,恐怕最重要的就是风格因素了。而风格的确定与否往往是在与前代及同时画家的比较中见出的。一个画家有了自己的风格,他在画史上就会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成就也就会被认可。但是多年以来人们对于风格如何形成一直争议丛生,认识模糊。有的人认为风格是长期、自然形成的;有的人认为风格往往要显现出某种特殊的图式或样式。而我认为风格——尤其是中国画的风格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画家的天赋禀资;二是画家所依托的传统语境。天赋禀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传统语境则可一方面赋予画家深厚的学养内涵,从而使其风格拥有了传统文脉所标识出来的文化感;另一方面则对画家的天赋禀资的流露具有一种导向性作用。据此来看,徐文藻的山水显然具备了风格构成的优势。我无法确知并断定他的天资禀赋的高低。但我知道他本原是从事西画创作的,后来才转向中国画的研究。尽管他对中国书法的研习一直未曾中断,这样才使他由西画顺利转向国画铺垫了基础。中国近现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研习中国画都起步较晚,但却有很高的成就和鲜明的风格。这说明他们的天赋禀资异于常人。徐文藻是否是这样呢?这要由他未来的绘画成就来证明。然而从他目前的作品来看,那种娴熟驾驭笔墨的能力以及从中透发出来的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意气,使人们对他的期待将不会是一种奢望。而且我们已然欣喜地看到,他的天赋禀资似乎极为自然地在王蒙的语境中一下子就寻觅到了一种文脉依托,进而也就获得了一种突显并巩固其风格倾向和特征的审美根据。

 


理深意远图


竖六条屏

  目前中国画坛是一个繁荣而又混杂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中要能真正沉下心来深入探究传统,感合自然,构建风格并创作精品,实为不易。而徐文藻先生正值绘画创作最佳的壮年时期,他对绘画绘画传统的认识具有一种明确的审美指向,他对绘画创作具有一种类似宗教般的热忱,他对祖国的自然山水具有一种与之俱化的、全身心的爱,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已然具有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已然具有一种密而畅、雄而秀、巍而奇的风格境界,正是这样,我们对徐文藻的绘画未来具有更高、更多的期盼,就不会是毫无理由的。

 

  画家简介——

  徐文藻,别名早雪,号蓝水,斋名听雪山庄。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画高研班。自幼受家学家藏熏陶,6岁始习画,后深得陈大羽、张文俊、谢海燕、龙瑞、陈玉圃、白庚延、吕云所、何家安等名师名家的传授和指点,精研传统山水,取法宋元,注重画里画外功夫修养,在中国首先提出“解读王蒙”课题学术研究,与王蒙对话,得王蒙山水画法精髓,作品散淡中不失厚重,华滋里彰显飘逸,是当代学术型山水画家之一。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泰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泰州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泰州)解读王蒙课题组组长、中国水墨研究机构主席。

 

 主要参展、活动和获奖——

  1989年,《往日青青》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1994年,《钟声》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01年,山水画《山水》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作品展,获“佳作奖”(江苏省文化厅)

  2004年,《船厂一角》江苏省现代都市水墨画展获“优秀奖”(江苏省文化厅)

  2005年,郑州《山深闲居图》参加“当代中国山水画中青年实力派画家邀请展”(中国美协)

  2005年,深圳《解读四王》等五幅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家第一届田园画展”(中国美协)

  2005年,北京《蒙山高图》参加“第二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并被收藏(中国美协)

  2006年,临汾《水乡》参加“黄河壶口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中国美协)

  2007年,武汉《空谷留音图》参加“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中国美协)

  2008年,桂林《西岭雪微》参加“首届中国山水画学术双年展”获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0年,石家庄《西岭含翠》参加“和谐燕赵红色太行”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0年,北京《望长城内外》参加“古韵留春·人文北京写意昌平中国画展”(中国美协)

  2011年,泰州《望海楼》参加“中国名家画泰州作品展”,并被收藏(中国美协)

  2011年,南京《夏河》参加“江山多娇·百家金陵中国画展”获金奖(中国美协)

  2011年,台湾《台湾神木》等两幅作品参加“两岸水墨名家联展”(江苏省文化厅)

  2012年,泰州《夏河》荣获泰州市人民政府第三届文艺奖金奖(泰州市人民政府)

  2012年,成都“大美四川·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采风活动(中国美协)

  2013年,作品《夏河》应邀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

  2014年,宜兴“翰墨宜兴·全国中国画名家画宜兴”采风活动(中国美协)

  作品先后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美术杂志、钟山、江苏画刊、南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及各相关网站出版发表,《夏河》等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泰州市博物馆及海内外相关机构个人收藏,出版有大型画册《泰州美术》,个人画册《山情水意》、《画家徐文藻》等。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