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区12大类715个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市容环境整治再次发力
今年以来,海陵区以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为宗旨,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创建为民12大类715个实事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区、镇(街)两级累计投入创建资金近亿元。近日,该区第三轮市容百日整治行动开始实施,以巩固和扩大前期环境整治成果。
将项目遴选权交给群众
社区环境哪些需要整治,怎样整治?群众最有发言权。
海陵区将项目的遴选权交给社区、交给群众,通过下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议表》,自下而上地广泛收集社区和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全面梳理和反复论证,确保做到“五个不选”,即与创建无关的不选、年初财政预算已有安排的不选、属于部门正常职能和日常工作的不选、群众反映不强烈的不选、覆盖面小受益面不大的不选。
在此基础上,区创建办会同效能办、财政局、审计局和相关责任部门,逐一对拟定的项目进行现场勘察,与居民群众“零距离”沟通,论证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筛选群众最迫切需要整治的内容,纳入项目库,并在项目所在社区进行公示。
同时,认真对照创建指标体系要求确定项目。如,根据创建指标中对后街背巷和小区道路“路面硬化、无明显坑洼积水、排水设施完善”、小区内“垃圾房、箱(桶)完好整洁”、居民楼幢内“墙面、玻璃干净无破损、照明灯完好、无缺失”等要求,将老小区楼道灯整治、后街背巷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维修等纳入目录。将多年来群众反复诉求,能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面貌的项目,如社区绿化补植、内外墙出新、社区宣传栏专项整治提升等,纳入项目目录,让创建成效能惠及最大多数群众。
据统计,截至目前,老小区楼道灯实现全覆盖,涉及18个重点社区、100多个老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成,重点后街背巷整治和文化氛围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亮点凸显,绿化补植项目通过引进绿地认养模式实现“小投入”、“高产出”。
坚持创建为民常态化
上个月,省里的预测评刚结束,海陵区就立即召开创建大会,要求各镇、街道、部门和单位劲不松,继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将创建为民落到实处。
城东街道加大了宣传力度,各社区设有专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设置大型户外广告3000平方米,设立美德善行榜26处,各类橱窗、宣传栏、社区主干道等地均设立“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志愿服务公益广告、未成年人公益广告,新增“文明海陵”专题宣传栏84处。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东安社区养猪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城南街道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和联创共建单位为主体的创建队伍,对辖区进行集中综合整治。通过社区自筹和政府支持,从解决“脏、乱、差”入手,加强日常保洁管理,及时拆除各种违章建筑,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对流动设摊、店外经营、卫生死角等问题开展集中治理,落实管控一体化。
城北街道建立了领导挂钩、科室齐抓、社会参与、检查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模式,将创建经费分批次统一划拨到社区,依据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形成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看得到、保得住。
城中街道通过网络报名、社区公告栏公示等形式,向辖区内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发出邀请,公开招募12名“文明随手拍”志愿者,让他们参与到“文明随手拍”活动中。引导青少年通过手中的相机和手机进行“随手拍”,集中反映在文明城中创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乱堆乱放、违章停车、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透过孩子的视角,发现不文明的陋习,鼓励青少年进行文明劝导。
环境整治力度再加大
12月1日,海陵区启动实施第三轮市容百日整治行动,该行动将持续到明年春节前后,工作的重点是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城管海陵分局一负责人介绍,此次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主次干道秩序,后街背巷环境秩序,社区(居民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环境秩序,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环境秩序和疏导点管理。
对40条道路、4条商业大街、农贸市场周边、学校周边持续保持高压管理和整治态势,确保道路和大街两侧无乱搭建现象;无违规违章占道经营现象,卫生状况良好,不占用盲道;无散发小广告现象;无乱张贴、乱涂写、乱设广告牌和单位铭牌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发小广告、破坏绿化等不文明行为劝导到位;非机动车停放有序。
680条后街背巷保持全面达标:无张贴、无乱涂写、无乱设广告牌,无占道经营;环境整洁,卫生状况良好,无乱扔杂物、乱随地吐痰等;设置保洁人员文明用语。
巩固前期小区环境整治成果,对出现反弹的小区及时进行反复整治。同时,做好示范社区创建相关工作。
对新列入整治的9个改善型城中村持续加大环境长效管理力度,不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打造宜居环境;继续整治迎江桥南、北,完成道路整修、立面整治、户外广告整治,尤其是加大迎江桥以北市容秩序的整治力度;继续加大对海陵大桥以西区域整治和管理力度,打造“环境优美、安全文明、交通顺畅、管理有序”的城市西大门。
此外,坚决取缔疏导点周边的“黑户”,加大疏导点内和周边的环境秩序管理,并把疏导点管理成当前市容管理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