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行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
即日起,社区只要做三种台账
“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直是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近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城乡社区标牌、台账设置的若干规定》,明确我市将全面清理、压缩城乡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台账设置等事项,实行严格的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
根据《规定》,今后,全市城乡社区统一设置组织机构标牌、服务引导牌、场所功能指示牌,统一设置服务管理基础信息台账、民情台账、社区履职工作台账,除此之外的标识标牌、纸质台账一律取消。
《规定》还同步出台了《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办法》,将下列事项列入社区工作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规定社区协助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办理的事项;需要社区参与的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需要社区承接的基础公共服务事项、行政服务事项;涉及社区的创建达标评比活动;其他需要社区配合完成的工作任务。
凡政府部门(单位)委托居(村)民委员会办理或协助办理的工作,经社区建设和管理指导委员会审批同意后,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并做好指导工作。未经审批准入的工作事项,居(村)民委员会有权拒绝执行。
市民政局副局长孙雷说,通过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可以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明确社区工作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区回归自治本位,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让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据了解,常规性社区准入工作事项每年集中签订协议,阶段性工作事项可临时签订协议。为了让减负落实到实处,居(村)民委员会按协议书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杜绝相互攀比增加工作量;委托部门(单位)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能,不得对社区提出协议以外的工作和要求;街道(乡镇)不得在委托部门(单位)部署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增加社区工作量。
今后,城乡社区的各类考核评比统一纳入和谐(文明、平安)社区集中考核,由各市(区)社区建设和管理指导委员会年底一次性实施,以居(村)民的评价意见为主,台账资料、机构挂牌、场所面积不作为评估指标。
访谈
实现社区减负增效
访谈嘉宾:市民政局副局长孙雷
记者:以前社区能挂十多块 几十块牌子 今后有啥要求
孙雷:社区在服务办公区域主体建筑物的正门统一对外悬挂党组织、居(村)民委员会两块标牌;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服务引导牌采用空中悬挂式标牌或桌面柜台摆放式标牌,城市社区按照“6+X”、农村社区按照“8+X”的要求设置“党建群团”、“综治民调”、“民政残联”、“劳动保障”、“科教文体”、“卫生计生”、“农科农技”(农村)、“村建国土”(农村)等服务引导牌,具体由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社区场所功能指示牌采用统一格式的标牌,并明确标注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名称、功能、用途,设置在场所房门醒目位置。分为教室类、办公类、会议类、综治类、社管类、活动类等六大类,其中教室类统一称为“市民学校”。
社区要在服务大厅侧墙醒目位置设置室内公开栏,主要公开社区工作人员职责分工、联系方式,办事指南、服务事项、服务承诺等内容。
记者:为什么要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
孙雷:社区是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依据相关规定,社区的任务是:宣传法律法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做好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
过去社区承揽了不少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为了应对各种检查,社区工作人员疲于奔命,忙着做台账、搞活动,牵扯了社区大量精力,一些社区居干甚至没有时间走访群众。
通过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可以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推动社区回归自治本位;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职责,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使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记者:社区准入事项由谁来把关
孙雷:社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有协助政府及其部门(单位)的责任。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社区本职工作,哪些是社区协助政府及其部门的责任。目前,民政部门已对社区工作准入事项进行了初步梳理,下一步,将由申请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向本级社区工作办公室提交工作事项进社区申请报告,注明工作事项、社区承接工作内容和标准、政策法规依据、保障措施等内容,由社区工作办公室及社区建设和管理指导委员会审核把关。市、市(区)社区建设和管理指导委员会每年集中公布《社区工作事项准入目录》。
其次,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并不意味着把准入事项全部推给社区,要分清部门及社区的责任“边界”,弄清楚哪些该由政府部门做,哪些该由社区做,以免出现“踢皮球”现象。比方说,农产品质量监管属于社区协助事项,社区应承担诸如社区教育、组织农民自律、发生问题及时汇报等责任,但具体执法还应由农业执法部门负责。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对社区准入事项职责作进一步细化,划分清楚部门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努力让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并做到有效衔接,真正为社区减负。
以往只派活不出钱的情况也将成为历史。申请部门(单位)应根据交办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和时间长短提出经费标准,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确定经费来源和拨款方式。此外,政府部门(单位)委托居(村)民委员会办理或协助办理的工作,政府部门(单位)应向社区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并做好指导工作。
记者:减负后社区怎样更好履职
孙雷:减负的目的是增效,是为了让社区向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城乡社区减负后将强化居(村)民自治,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推行扁平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化社区大走访工作,实行上门服务、代理服务、承诺服务,通过开展大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坚持群众导向,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声音
居干:“我们期盼已久”
“近三年,我们做的台账塞满了四大柜。”通姜社区居干杨晓芳说,这里面有不少是政府相关部门布置的“作业”,其中某一项工作,台账就做了20多本。
通姜社区来自各个部门进社区的牌子有几十块,不少牌子挂起来,表示部门工作进社区了,但就是一直不见人来,来的单位只满足于年初打电话、发通知布置工作,年底检查验收,“牌子进社区,工作进社区,但人没来,经费也没来,平常检查多于指导。”杨晓芳说。
“社区只有5名社区工作者和一名劳保专管员,人少事多,大量的行政事务牵扯了我们的精力,走访、服务居民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杨晓芳说,忙的时候,白天忙社区的事,晚上根据部门要求加班忙台账,不少社区同行交流起来,都深有同感。
杨晓芳说,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将应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收回去,“可以为社区减负,我们期待已久。”
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对社区是重大利好,杨晓芳说,目前社区工作准入范围大的方面已经确定,方向是对的,希望能对准入内容作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尽量考虑社区工作实际和服务方向。
“部门工作进社区,人员、资金以及配套保障也应进社区。”杨晓芳说,希望部门进社区,是真正意义上服务向社区的延伸,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