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德国马尔堡大学和纳米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人从农村移居到城市,容易患上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这项发表于《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期刊》的论文分析,农村居民一旦进入城市,饮食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会导致其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事实上,城市化、现代化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也让很多中国人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告诉记者,国内数次调查研究也证明,生活刚改善的人,最易患上糖尿病。
1994年,国内经济刚起步不久,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主持过一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除了年龄、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在收入高的人群当中,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并且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人群。杨文英教授分析说,上世纪90年代很多国人的生活条件刚刚改善,有的收入明显增加,其糖尿病患病率即出现了增长,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饮食上热量超标,二是体力劳动和运动量减少,最终导致代谢出现了问题。
到了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杨文英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大样本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0年期间糖尿病患病率翻了2~3倍,成年人达到10%左右。这时社会整体收入都提高了,糖尿病患病风险与收入关系不大了,而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得糖尿病。杨文英教授解释说,这时人们的收入比起上个世纪90年代整体高了很多,温饱早就不是问题,受教育少的人,健康知识也匮乏,保健意识差,喜欢追求饮食上的满足感和生活上的安逸,不在乎摄入了多少热量,同时由于体力劳动和运动减少,就很容易被糖尿病“盯上”。另外,有研究发现,原本糖尿病患病率低的亚洲人移民到美国,饮食习惯和当地人接轨后,糖尿病患病率迅速赶上了当地的水平。
杨文英教授表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患病率的升高,还表现在发病年龄的提前。“以前发病多在60岁以上,现在中年人发病的非常多,他们工作压力大,反而不如老年人重视疾病预防。所以,45岁就要开始警惕血糖异常,特别是肥胖超重、血脂血压高、有家族史的人。”杨文英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