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也有望享受“15分钟急救”服务
120院前急救是生命绿色通道的首要关口,承担着延缓患者生命的重要使命。如何让120院前急救机制更完善、效率更高、调度更科学?市卫生局计划将120院前急救模式从依托型转变为独立型,通过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备专职急救队伍,形成“城乡15分钟急救圈”,打造一条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链接的“生命绿色通道”。
院前急救独立运行好处多
目前,泰州市120急救人员均为各医院的急诊医生,他们不仅要随车进行急救,还要负责患者后期的治疗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救工作的运转效率。
“院前急救人员与医院急诊人员,分工有所不同。”市卫生局副局长周卫兵说,院前急救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在第一时间让患者获得有效的初步处置,为治愈疾病甚至挽救生命争取时间,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而急诊医生的工作则是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
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同一套人马,还会产生一个弊端:某医院的急诊医生接到120指令后,必定会将患者送至本医院救治,但如果该医院没有救治能力,再进行转诊,势必会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期。
“院前急救不仅要‘就近’,还要‘救急’。”周卫兵说,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模式,可解决这个问题,急救人员会先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然后根据患者病情、意愿和医院救治能力,进行综合判断,将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最合适的医院。这样不仅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还能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为此,市急救中心计划建立一支独立的院前急救队伍,包括专职的急救医生、护士、调度员、担架员、司机等,实现“一车一医一护一司机一担架”的标准配备。
急救中心大楼明年初开工
所谓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模式,就是打破隶属、依托关系,科学利用和整合医疗急救资源,形成既统一调配、指挥,又相对独立集中运行、运转协调、资源共享的指挥运转网络。
目前,市120急救中心虽是独立单位,但一直依托于市人民医院运行。办公地点借用市人民医院南院,调度员均为市人民医院在职职工。
“要独立,就要有自己的‘家’。”周卫兵说。
120急救中心大楼即将开建,位置设在市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北侧,占地1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明年一季度动工,2016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市120急救中心还将在市区各医院建立独立的急救分站,形成3至5公里的急救半径和15分钟急救圈,患者离哪个医院最近,就调度哪个分站的救护车。
现在,市区参与120院前急救的救护车有18辆,急救中心自有4辆,其余车辆均属各医院。按照初步方案,市急救中心自有急救车辆将增加到14辆。
打造“城乡15分钟急救圈”
市120急救中心将对指挥调度系统进行升级,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医疗机构联网运行,做到信息共享、统一调度、整体联动、协调一致地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据介绍,联网后救护车辆将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救护车运行路线的实时监控和数据上传。“如果某地高速路段发生车祸,市120调度中心可通过指挥系统,调度全市范围内最近的救护车赶往现场,再指挥救护车辆到最合适的医院,对患者进行救治。”周卫兵说。
“我市120院前急救的目标是打造‘城乡15分钟急救圈’。现在各地城区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农村地区尚未全覆盖。”周卫兵表示,市卫生局将推动各地急救机构将急救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在一些大的乡镇建立急救分站,使农村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15分钟急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