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泰州>民生>正文

蔡振年默默行善近30年,人称“编外民政科长”

A-A+2014年10月15日10:06泰州日报评论

  困难户的情况都在他脑子里

  蔡振年默默行善近30年,人称“编外民政科长”

  1987年春节前,原蔡官乡经营管理科职工小陈看到刚退休的科长蔡振年,居然在集市上卖春联,感到非常意外。蔡振年的四个子女均已成家,按理说他经济不会紧张。

  直到去年,小陈才揭开谜底——蔡振年已经默默行善近30年,累计捐款10多万元;因为资助别人,当年他时常面对捉襟见肘的窘境。设法挣钱养家糊口,成了这位退休老人那几年最大的心思。

  村民眼中的“编外民政科长”

  蔡振年今年87岁,住在姜堰区张甸镇宫王村五组。近日,他来到六组的困难户陈根林家,塞给其妻范爱凤500元钱。60多岁的陈根林患肝癌刚去世。因为家贫,陈根林40多岁才跟来自河北的范爱凤走到一起,女儿正就读职校。

  接过钱,范爱凤泪眼汪汪地说:“没有蔡爹,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家!”陈根林是蔡振年的重点帮扶对象。几年前,眼见陈家的房子风雨飘摇,蔡振年忙前忙后,不仅帮筹措了建新房的材料,还支付了建房的资金缺口。

  离开陈家,蔡振年又去了五组的陈仕阳家。80多岁的陈仕阳,大儿子早夭,二儿子患病,自己又中风,老两口相依为命。蔡振年没事就来找他叙旧。两位“白头翁”挨在一起,聊到会心处,双方频频点头。

  这样的访贫问苦,是蔡振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村里20多家困难户的情况,都存在我的大脑里呢!”蔡振年笑了笑,白色寿眉微微颤动。

  从乡村代课教师,到大队会计,再到乡里的干部,蔡振年的一生都根植在他脚下的村庄,对村子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这么多年来,他做的好事数不胜数:逢年过节给村里的残疾人王巧珍、老党员吴秀祥送慰问金;单身汉王文华生活不能自理,他让包子店每天早晨送去三个包子,他每月去结次账;邻村60多岁的李齐芳腿脚不灵便,但喜欢看报,每天都要到河对岸的人家去看报纸,他就帮订了一份《中国剪报》……

  “这么多年来,他前后帮助的低保户共有50多家,村民们都称他为‘编外民政科长’。”宫王村村支书蔡志中说。

  带动家族成员投身乡村公益

  十年前,原中国农业银行姜堰支行行长蔡炳耀接到堂叔蔡振年的电话。“让我赶紧回老家,说家族里要开个会,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蔡炳耀回忆,等他风风火火赶回去之后,发现家族里散落在外的20多位堂兄弟已经聚到了一起。

  宫王村跟环镇公路之间缺少一条通道,村民们出行非常不便。村干部打算请村民集资修路,被蔡振年拦了下来。他的理由是,老百姓一年辛辛苦苦打工,只挣那么几个钱,不该向他们开口。

  蔡振年邀请晚辈们回来,是想把集资修路的任务分解到他们的头上。他提出,修路需要3万元,家族成员,包括他本人和他的四个子女在内,每人出资1000元,剩下的缺口他来补足。

  很快就筹措了2.7万元,蔡振年又拿出了3000元,补足3万元。最终,一条长140多米、宽3米的水泥路完工,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之后,对家乡公益的热衷,成了蔡家堂兄弟们的“公约数”。给村里装路灯,鱼塘边砌墙,修护坍塌的路面……只要蔡振年振臂一呼,他们就纷纷解囊。

  蔡振年的三儿子蔡炳光和儿媳均下岗,经济很拮据,但面对父亲的号召,他们也从不甘人后。

  宫王村副支书韩稳根介绍,在蔡振年的影响下,如今,村里的退休干部都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主动关心村里的事务,协助村干部工作,并积极参与调解村民纠纷,给村里增添了和谐因子。

  感恩艰苦岁月中那一双双援手

  在蔡振年的二儿子蔡炳才的记忆中,父亲刚退休那几年,一入秋,家里便开始飘着墨香。父亲把红纸买回来,母亲裁成大小不一的对联纸。每天,父亲要写上4个小时,摊上一屋子。进入腊月,上千副的春联已经写完。接下来,每逢镇上集市,一大早,父亲就会骑上自行车,带上母亲,两人一起去赶集卖春联。

  “去得晚了,没有好位置。”蔡振年说,天寒地冻,老两口往往在室外一蹲就是一个上午,挑个有阳光的摊位,显得尤为重要。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教子教孙须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金”……蔡振年书写的劝人向善的春联,往往在腊月中旬就会售罄。“那个月挣的钱,可以抵我三个月的工资。”蔡振年乐呵呵地说。

  这笔“外快”,对当年的蔡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资助困难户,尽管老两口省吃俭用,连衣服都是老伴亲手缝制,但还是常常捉襟见肘。春节期间孩子们上门拜年,连压岁钱都拿不出来。尽管如此,蔡振年始终不改初心。

  “我感恩故土,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是他们教给了我人生的道理。”蔡振年说。

  蔡振年结婚两年后,患有哮喘病的父亲去世,他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婚礼加上父亲的葬礼,总共欠下17担黄豆。乡里乡亲的,我上门去借,人家刚从地里收上来,二话没说,就给我挑走了,借条也不需要打。还债,我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没有人要一分钱利息。”每每提及往事,蔡振年都会为之动容。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