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吃百家饭长大 所以很想帮帮这些孩子”
每年的7、8月份,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要收集核实贫困生的情况,然后想方设法找人资助,尽可能地帮助本镇的每一个贫困学子。“自己也是苦出身,知识才能改变命运。”56岁的杨兆文说。
最多一家他跑了4趟
8月21日下午3点半,屋外大雨倾盆,杨兆文拎着公文包来到家住泰兴市新街镇河西村的准大学生鞠乐家中。鞠乐今年19岁,毕业于省黄桥中学,今年高考以324分考取了山西中医学院。
简单寒暄后,杨兆文拿出了纸和笔,开始了解鞠乐的学习和家庭情况。鞠乐奶奶今年73岁,瘫痪在床近30年。爷爷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父亲右腿受伤不能外出工作,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靠母亲打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在鞠乐读初二时,杨兆文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她。知道她家的情况后,杨兆文承诺,如果以后上学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来找他。今年一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父亲鞠召华犹豫再三,拨打了杨兆文的手机。
“我来帮你想办法。”这是杨兆文对贫困学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年高考结束后的两个月里,他会一一上门了解镇里贫困学子的情况,再找镇村干部核实。一次、两次甚至三次。“最多一家跑了4次。”
一年帮助29名学子
杨兆文说,自家两个孩子一个读研、一个读本,虽然夫妻俩工资加起来六、七千块钱,但仍然感到很吃力,因此这些家庭的困境他感同身受。
每到一户贫困学子家,杨兆文都会仔细询问核实情况,详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然后去找爱心人士捐助。担心对方没时间细看,他都会将学子信息提炼成几句话,添加在本子上。
“父患双癌到晚期,久医欠债数额巨。姐弟读书开销大,愁煞弱母求救济。”这是杨兆文为本镇野肖村的管娟写的四句话。管娟今年20岁,在南京经贸学院上大二,父亲患有两种癌症且到晚期,目前家中欠债16万,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她准备辍学打工。
“已基本落实了。”杨兆文说,前几天他联系了一个老板,一起去了管娟家。老板非常感动,当场捐了1000元。为了支持管娟继续读书,老板答应每月资助她600元钱。杨兆文每年都用这样的方法帮助贫困学子,最多一年帮助了29名学子。
希望更多人参与
杨兆文说,他帮助贫困学子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发动身边的熟人。因为当过教师又参过军,现在镇政府工作的缘故,杨兆文有很多同学、学生、战友和熟人,所以就发动他们献爱心。你300,他500,聚少成多,但力量仍然有限。
杨兆文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媒体求助。他把了解到的本镇贫困学子的情况整理登记成册,然后打电话给媒体记者,最后陪记者上门采访。
杨兆文说,自己高中毕业后去当兵,退伍回来先做教师,后来当了镇政府公务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经常会接触到前来求助的贫困学子。“因为自己也是苦出身。”杨兆文说,父亲去世得早,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所以就想帮帮这些孩子。
起初杨兆文只关注本二以上的贫困学子,后来每年只帮助3个至5个。现在连大专和高中生他都关注,人数猛增的同时,给杨兆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此经常会失眠。大前年落实了5万元,前年落实了近9万,去年落实了15.8万。
杨兆文说,自己成长道路上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现在只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一种感恩和回馈。“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参与进来。”杨兆文说,现在还有几个孩子的学杂费还没有着落,他十分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