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江苏省交通强国过江通道建设样板、南京第4条免费过江通道的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长江五桥)完成了交工验收,正式进入通车倒计时,将于12月底通车。这座过江通道如何完善南京城市交通系统?其“一桥一隧”的设计有哪些技术亮点?12月7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南京进行了实地探访。

  据悉,南京长江五桥于2017年5月开工建设,路线全长约10.3公里,采用“桥+隧”设计,在钢混组合、隧道设计、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均有全国甚至世界首创的创新。记者了解到,长江五桥建设全程全国首创地应用了信息化平台管理,通车后将实现5G信号全线覆盖。

  早在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长江五桥就是南京“五桥一隧”规划过江通道之一。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南京长江五桥。

  南京公路规划图,黑色圆圈处为长江五桥,本文图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张若婷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武焕陵介绍道,长江五桥不仅是重要的过江通道,也是南京“高快速路系统”中绕城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随着南京江北新区发展速度加快,长江五桥将与已有的绕城公路形成闭环,将江北新区、南京浦口科学城、河西新城、南站地区和南部城区都联系起来,缓解过江交通压力。

  作为长江五桥项目指挥部指挥长,武焕陵表示,长江五桥建设最大挑战在于两方面,同时也实现了两个世界级创新,一是世界首次在大跨度斜拉桥上采用钢混组合索塔,二是世界首次采用了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

  国内直径最大的水下公路盾构隧道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考虑到水源保护地管控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长江五桥在夹江(江心洲与南部市区之间的长江支流)段采用隧道设计。

  南京长江五桥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沈斌在隧道现场向记者介绍道,该隧道分成三层,分别是排烟层,即消防排烟用通道;三车道行车道;下层逃生通道。

  夹江隧道内部

  隧道墙面的蓝色标识代表位于夹江水下,黄色代表未到夹江

  中铁集团十四局南京长江第五大桥A3标项目部副经理梁长茂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夹江隧道全长只有1159米,但开挖直径达15.46米,盾构方式与明挖的隧道建造方式不同,是使用盾构机掘进完成的。该隧道在开始建设时是国内在建公路中直径最大的公路隧道,因此参数调整、掘进速度、掘进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都存在一定难度。

  整个盾构机的重量达到4000多吨,这台盾构机整机长140米盾构机刀盘上安装了237把不同类型的刀具

  值得关注的是,沈斌表示,目前长江五桥的隧道部分正在进行5G信号发射基站的埋设,在大概20天后大桥通车时,将实现5G信号全覆盖。

  作为建设在水面下30至40米的过江隧道,对突发交通事件的应对和安全疏散是隧道建设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隧道最底层的逃生通道,记者了解到,一旦隧道起火,人员来到逃生通道后,其两头各500米位置的电瓶车将迅速对人员进行运送疏散。同时该隧道通过一键系统与整个南京市的应急系统联动,保证消防、救护、交警等人员都将在规定时间到达。

  沈斌称,在实际模拟中,隧道车辆堵塞状态下对200人的疏散大约需要5分钟。

  夹江隧道下方疏散通道

  研发全自动生产线,费用一半强度五倍

  在长江五桥桥上,沈斌介绍道,五桥桥面采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该面板为世界首创,其强度是普通混凝土面板的5倍,同时成本只有国际通用费用的约一半,能够保证路面10年至15年的耐久性与长寿命。

  “以前我们国内桥的沥青都用美国、日本的材料,现在用了这种面板以后,从材料到工艺全部是国产。”沈斌表示,这种新面板解决了全钢的表面疲劳开裂问题,同时能够促进沥青与面板更好地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面板应用过程中,建设团队世界首创地发明了第一条制造该面板的全自动生产线,生产设备成本约1000万元。据沈斌介绍,该生产线可以基本达到无人操作,“从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到滩铺再到最后的养护,基本上都是触控式的。”

  沈斌表示,该生产线目前已经应用于国内多个桥梁建设项目中,例如南京本地的桥梁项目,或将应用于广东黄茅海大桥的建造中。

  南京长江五桥桥上

  除了桥上面板外,长江五桥还创下两大“世界之最”,即世界首次在大跨度斜拉桥上采用钢混组合索塔、世界首次采用短线法预制拼装波形钢腹板节段梁。

  沈斌表示,虽然名称复杂,但短线法预制拼装方式就像“搭积木”,即将在工厂预制好的钢梁直接拼搭起来,这种拼装方式耐久性好,且施工时间特别快,在部分桥段“一天就可以拼一节”。但如果采用此前的现浇法,则需要大概6至10天拼装一节桥梁,创新的拼装方式一方面提升了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减小了对工程周围环境的影响。

  首次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长江五桥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章登精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道,长江五桥建设过程中,一大特点在于现代工程管理理念的应用,通过BIM技术创新应用,施工管理过程通过手机APP即可实现,包括工序报验、线上工程监管等。

  章登精表示,长江五桥项目首次将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应用于工程建设管理。此前传统的工序报验需要填写很多表格、层层递交,现在则可以做到无纸化完成,点进手机APP就可以完成报验、考核、线上工程监管等多项功能。例如,在APP中点进某一节桥梁结构,就能看到其材料、工序、加工、负责人等各项资料,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APP上,不仅能看到大桥各标段施工的实时状况,还有现场交通控制、火灾等隐患分析、施工进度等。“工序建设情况一目了然,遇到存在隐患的情况可以直接手机上报。”章登精说。

  在将该平台应用于长江五桥建设的过程中,南京公建中心的相关团队将工程各方面的数据、模型进行连接集合,探索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据章登精介绍,该平台于2017年开始开发,2017年12月25日,项目基于BIM技术的基坑监测平台交付使用,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批量导入、云端存储与管理,实现了监测日报的线上创建、实时共享和监测点位反查等。

  章登精向记者表示,这种集中在手机进行工程管理的方式为全国首创,目前也在推广应用于南京市其他的道路建设项目中,例如仙新路长江大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