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唱出人民子弟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昂,道不尽他们在战场杀敌的艰苦卓绝、舍生忘死。

  凛凛寒风中,他们一腔热血报国家;烽火连天时,他们不知是否有归期。“我是1950年参军的,1951年3月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朝鲜“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原陆军第180师副师长杨太忠回忆起当时参战的情形,还是难掩激动:“我们活下来的人,这一辈子都忘不掉这段经历。”

  已到鲐背之年的杨太忠精神矍铄,挺直的腰杆是军旅生涯镌刻在他身上的印记,胸前的徽章是他累累战功的宣示。在朝鲜两年多的时间里,杨太忠曾先后参加多次战役,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自己第一次担任爆破手的经历。

  那是1953年2月12日,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8点左右,天色完全黑了,杨太忠带领爆破组成员紧随突击排,冒着刺骨寒风,踏着没膝积雪,向敌军的无名小高地前进。

  随着三颗白色信号弹划破夜空,我军支援无名小高地战斗的大炮打响了,敌人的退路被截断。火力急袭5分钟后,突击排开始发起冲击,杨太忠带领爆破组冲到距离敌人三四十米的地方。

  “敌人在上方,把我们封锁住了。”杨太忠回忆道,战友在身边接连倒下,情况十分危急。

  消灭敌人的火力点——爆破组接到任务后,冲到敌方战壕,一鼓作气消灭了两个敌人,接着绕到敌人暗堡后侧,往里投了两枚手榴弹。暗堡内立即传出两声闷响,可是敌人的机枪声却没有停止。

  走到敌人枪口的位置,敌人刚一扣动枪机,他就用右手握住枪管,使劲一拉,让子弹射向了天空。炽热的枪管灼痛了他的手心,他索性放下炸药包,双手把枪管擎过头顶,双脚蹬住暗堡,使劲往里一捅,趁敌人站立不稳,再往外一拉,来了个“虎口拔牙”,把敌人的机枪从射口拽了出来。扔下机枪,杨太忠争分夺秒抱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两步跑上前,从机枪射孔里把炸药包塞进暗堡。“轰隆”一声巨响,暗堡和里面的敌人一起被消灭。

  突击排随即迅速冲上山头。经过一阵激战,地面上的敌人全部被歼,剩下的敌人钻进坑道,用两挺重机枪将洞口“封锁”。杨太忠夹起炸药包迅速到坑道口,接连把两个炸药包扔了进去,但收效甚微。“我只好抱起第三包炸药,绕到敌人机枪射口顶上,利用被炸药炸塌的石头和泥土,把敌人埋住。”杨太忠说。这时,爆破组的其他战士也顺利完成炸毁敌人坑道工事的任务。经过40分钟的战斗,敌人一个加强排被全部歼灭。

  “要么我消灭敌人,要么敌人消灭我。”谈及当时的情形,杨太忠说,上战场的战士,往前冲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想多消灭敌人。

  渴了吃积雪、饿了啃冻土豆,没水洗衣服、只能趁着阳光剥虱子的苦日子终于过去了,停战的那天晚上,战士们都高兴极了。“那个时候能活着回来就很不容易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是那时候不可想象的,我感到非常幸福。”杨太忠说,“当时我们这么多志愿军在朝鲜,就是为了一件事: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我们的人民,让我们的后代过上好日子。希望青年人继承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把国家建设得更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