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至,新春的序曲即将奏响。回首刚刚走过的2024年,江苏卫健人砥砺前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健康新画卷:有在医疗“高原”上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有潜心钻研、向“新”而行的笃定专注;有扎根基层、守护健康的无悔执着;还有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赤诚仁心。让我们重温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带着力量与温暖,奔赴充满希望的新征程。
最强音:
“高原”建“高峰”,持续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
一位在南通打工的朱女士不幸被机器轧断上臂,上臂再植后,面临严重的神经缺损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顾问顾晓松得知后,组织了一流的专家团队进行讨论,在顾院士的指导下,朱女士接受了组织工程神经的修复方案,并成功进行了手术。
一对多,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5G远程超声机器人定位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为该院溧阳分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患者同时解除病痛,医院通过5G远程超声辅助基层医师进行经皮肾穿刺碎石取石术,先后在伊犁、重庆、宿迁推广,既造福当地患者,又培训了基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口腔科接诊了一名牙骨受损、牙齿缺失的患者,此前多处医疗机构均告知种植成功率很低,鼓楼医院口腔科主任秦海燕通过干细胞制备与临床研究平台,利用干细胞修复牙骨,帮患者找回了笑容……
这一个个镜头,都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瞬间”。
2023年4月,江苏出台《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提升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能力、医学科技创新水平、医院整体运行效能,聚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努力做到“大病不出省”。目前,全省已确定16家重点建设医院,包括综合医院7家、中医医院1家、专科医院8家。一年多来,江苏持续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16家建设单位“一院一策”制定具体建设方案。邀请院士、国家有关医学中心负责人等全国顶级专家对各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进行一一指导,对建设方案逐一进行修改完善,明确建设目标,细化工作路径。自江苏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以来,开展国际或国内重大疾病防治领域首创性技术攻关百余项,16家医院成功构建起优势凸显的国家级临床“名科”集群。
高水平医院建设,对于患者来说并不是“空中楼阁”,落点在为老百姓提供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力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上。在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的努力下,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16家建设单位的硬核实力赢得老百姓的认可,“大病不出省”的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最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健康“智”造驶上快车道
2024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在卫生健康领域,尤其需要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2024年,脑机接口技术大爆发,为人体最神秘领域打开一道窗,有望照亮脊髓损伤、帕金森病、中风、抑郁症等医学领域;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照护机器人、老年陪伴机器人……各类医疗、康养领域的机器人层出不穷,科技正带来全新的健康守护和陪伴。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健康领域深入应用,也为精准医疗、制药、科学康养提供了新的可能。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体验。
2024年,新华日报《健康周刊》推出《江苏医疗向“新”进行时》专栏,持续关注江苏卫生健康事业如何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小小碘粒子大战肿瘤,中国“印记”已经领跑全球;检测看不见的磁场来“看见”心脏,通过研究“心磁图”筛选发病数据指标;灵活的“独臂”机器人,啃下“硬骨头”,角逐癌症“新战场”,将益生菌改造成肿瘤疫苗……一篇篇深度专访让大家走近了这些医工结合领域的先行者。作为最懂医疗的人,在门诊、手术之外,医生们正与工程师团队双向奔赴,打破学科壁垒,共同完成医药创新的整体操作,提升了医疗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整体效率,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江苏“智”造在医药领域驶上“快车道”。
最便捷:
智慧医疗再升级,打通就医堵点、淤点、难点
“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这是国家卫健委《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的要求。江苏省在智慧医院上下功夫,实现医疗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医院运行管理和患者体验“四提升”不断丰富智慧医院应用场景,为群众带来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2024年,是大众对于看病方式变化最有切身感受的一年。5月7日,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挂号新政,患者就医如因检验或检查当天不能完成或者不能获取报告,尚未完成诊疗,三天内可携带报告结果到同一医院的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复诊,仅一个月就免去了挂号费289万元,还为患者节约了时间成本;多措并举进行“适老化”改造,江苏在全国首推“80岁老人就医零等待”、设置老年患者“一码通”、提供老年人陪检服务,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继健康云影像平台互联互通后,今年江苏进一步推出了健康云临床检验平台,省内公立机构逐步接入,患者就诊时无需携带大量纸质报告,医生可以在“云平台”调阅,患者也能通过手机查阅报告……一站式入出院、病区结算、刷脸支付、精准加号等,各家医院也在尝试着先行探索,在诊疗中关爱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智慧医疗”再升级,打通群众就医“堵点”“淤点”“难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红利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
最开放:
跨山越海,医者无疆书写大爱
5岁孩子气道异物,面色青紫、神志不清,第34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们通力合作,成功完成桑给巴尔首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
52岁的中国工人右眼不慎被飞溅的异物击中、角膜穿孔,没有羊膜等修复材料,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眼科医生采用单纯角膜拉紧缝合修补穿孔,保住了视力……
在江苏援外医疗队员们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惊险时刻。定海神针,这是江苏援外医生的真实写照。
援外医疗是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国家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是我国国际合作和对外交往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年是江苏省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自1964年8月起,江苏向桑给巴尔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60年来,江苏共向桑给巴尔、圭亚那、马耳他三地派出79批1281人次援外医疗队员。他们前赴后继,在异国大地上书写救死扶伤的传奇;他们跨越山海,以医者仁心架起民心相通的友谊桥梁。
在援外之外,江苏医疗援疆援藏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江苏省人民医院、南医大二附院、南京市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省内医院纷纷开展“润心计划”“心佑工程”“脊梁工程”“心连心计划”“心明眼亮”等医疗帮扶项目,持续救助中西部困难患者。
他们满怀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使命和深情厚谊,奔赴祖国内外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医疗工作,为人民健康贡献力量;他们勇挑重担、发扬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最幸福: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一老一小”里有大民生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有工作要忙,没时间管孩子,从“苏服办”上查到附近的托育机构,托育中心解决了宿迁市陈先生的后顾之忧;早上10点多,家住连云港开发区猴嘴社区的王老热情地给助理员李晓燕开门,老伴也迎出来:“高处的柜门、油烟机我们够不着,还要辛苦你擦一擦。”老夫妻都已超过80岁,但有了助老员帮助,家里拾掇得干干净净;家住南京莲花嘉园社区的52岁张叔叔患有糖尿病,好几种药物联用都控制不好血糖,自从参加了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筛防管理,执行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后,血糖控制好了,药也吃得少了……这些都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扩大普惠托育覆盖面、优化老年护理院、遴选基层慢病筛防中心,众多民生实事都与“一老一小”幸福相关。
2024年,全省护理院数量达到420家,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的目标,总数占全国1/3以上,稳居全国第一;全省首批6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省定基层慢病筛防中心建设标准,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在家门口筑起一道慢病防线。
为缓解“带娃难”,解决年轻父母“后顾之忧”,江苏正加快建立主体多元、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2024年全省共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28家、托位10167个,累计建成省市级普惠托育机构1077家,全省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1个,以“小托育”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大幸福”。
做好“一老一小”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医疗保障,筑牢“一老一小”避风港,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出圈”:
年轻人与中医药养生“双向奔赴”
2024年的夏天,中医养生前所未有地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先是浙江省中医院的中药版酸梅汤,一天配出175万帖,被年轻人疯抢。江苏本土版的中药茶也掀起了一波热潮。南京市中医院等江苏省各地医院紧跟中药养生潮流,精益求精、提质保量推出“宝藏茶饮”新配方,满足了不同体质人群的调理需求,让年轻人乐呵呵地将手中“冰美式”换成养生“新中式”。
同样热火的还有各类中医市集。江苏各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团队,纷纷举办“中医市集”现场开展义诊,推出敷贴、艾灸、拔罐、推拿等中医药特色服务,香囊等各类中医“周边”也获得群众追捧,吸引年轻人打卡“去班味”,火爆“出圈”。
在南京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余波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中医药养生双向奔赴,是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的又一次验证,也与中医药的主动求变分不开。越来越多的医院在中医药产品的开发上改掉了做“药”的思路,关注的是祛湿、脱发、减肥、助眠等年轻人关心的问题。将中医药生活化,更加接地气,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想年轻人之所想,急年轻人之所急。同时,在购买方式上也更加与时俱进,一些亚健康问题,年轻人不需要再去医院或者中医馆看病问诊,只需要像平时购物一样网上下单即可,这很符合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是中药现代化、时尚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中医药出圈的好切口,更是发掘发展和传承中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