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怀感恩,所以不断寻找。2月18日,来自淮安和苏州的单氏家人,终于在南京老城南见到了他们47年来一直苦苦寻找的救命恩人——王粉华。这段“寻恩记”,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47年前,时年4岁的单丙祥由母亲带着,从苏北来南京看病,却交不起手术费,母亲急得当众哭起来。素不相识的南京姑娘、时年16岁的王粉华见状跑回家,从家里拿了几十块钱交给他们救急。47年来,单家人一直记着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恩人,可是一直无果。直到不久前,单家人终于找到恩人,这才有了两家人在南京的相见。双方的所作所为,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47年“寻恩记”值得铭记,其间体现的凡人善举值得称道。“友善”不光是熟人之间的互相关照和帮扶,也是面对陌生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的援手。它是不求回报、没有功利的付出,这份善意理应受到人们的珍视。对于他人、社会的“滴水之恩”念念不忘、力图回报,这样的举动能够激励和带动更多人一心向善、热心助人,待人友善、助人为乐就能在我们周围蔚然成风。
“知恩感恩”是对友善之举的直接反馈和间接催化。这几年来,不时有媒体报道类似的“寻恩记”。寻恩者中,有普通人也有成功人士;而报恩的由头,有的仅仅是不起眼的一张车票、几个馒头,但它们都在某一重要时刻救了急、解了困、暖了心,由此让人记了很多年。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当年的具体施恩者。有的人在寻恩无果后,深怀感恩之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去救助和帮扶更多陌生人。也有不少人在事业有成后,以感恩之情建设家乡、反哺母校、回馈社会,这种建立在“寻根”基础上的“报恩”同样值得称道。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份心,就能向社会传递“绿叶对根的情意”;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就能聚合众人之力,为我们的社会撑起一片充满友善、洋溢爱心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