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新版沪剧《金绣娘》江苏巡演首站在江苏太仓大剧院举行。演出结束后,主演金绣娘的沈慧琴、主演梁超的钱思剑、主演老板娘的毛韵秋等在太仓文化馆出席观剧座谈会。
江苏省旗袍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美育强国教育基地展览馆馆长戴中礼主持会议。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邢静,江苏文艺评论家张澜涛,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苏派旗袍专委会会长戚秋兰,云裳华服创始人梁素云,苏派旗袍专委会秘书长陆玉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狄静等与会交流。
沈慧琴说:“沪剧《金绣娘》开启江苏巡演,绣品也为《金绣娘》与江苏丝绸、旗袍产业携手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以及促进海派旗袍、苏派旗袍的深度合作带来了契机。”
当然,这番话的背后,还有一个注脚:她已担任两届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会长,创办“海派旗袍文化会客厅、品牌展示厅、艺术演艺厅和海派旗袍文化研发中心”,推动海派旗袍日常化、职业化、礼服化。也就是说,海派旗袍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已成为上海文化亮丽的名片。
企业家中最会演唱沪剧的人
沈慧琴有着常人难以置信的“双重”身份。她一方面是新东苑集团董事长,企业的掌舵者;另一方面是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团长,票房的吸引力。在沪剧界,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是时代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或因个人魅力,或因坚持不懈,或因激起大众热情。
20世纪80年代,她投身房地产行业,先后开发出十多个项目,荣获全国住宅小区“人居经典”综合大奖、全国优秀住宅环境设计综合大奖等几十个奖项。
从2003年她在江西省吉安县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学算起,截至今年8月,新东苑集团累计捐赠4800多万元。她一系列高风亮节的爱心行动,博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为此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创业女性、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9年前民营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应运而生。沈慧琴的沪剧“启蒙”源于17岁时向恩师诸惠琴学《大雷雨》《金绣娘》也是她恢复的诸惠琴的代表作。沈慧琴、诸惠琴,似乎有着两人与生俱来的“戏中情”。
剧团创建之初,她聘请了38名演职员加盟,其中包括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陈瑜担任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钱思剑、李建华、吴梅影,国家一级演奏员曹惠明等加盟助阵,现有高级职称的演员和演奏员 9人。
10年来,剧团创排并演出了经典沪剧《大雷雨》《芦荡火种》、多媒体沪剧《心有泪千行》、大型原创现代沪剧《梦中家园》《啊,母亲!》《玉兰花开》《飞越七号桥》、沪剧小戏《河水清清》《一江水 两家情》《姑嫂寻香》和数台经典折子戏,彰显上海本土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活力。沈慧琴也被认为是“企业家中最会演唱沪剧的人”。
《金绣娘》何以能晋京献演
当天的座谈会传出消息,日前在演出市场非常火爆的《金绣娘》即将晋京,于11月28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亮相。这无疑也为该剧江苏巡演打了一针强心剂。
事实上,《金绣娘》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还源于6月底2024第五届上海民营剧团沪剧展演季启动时的一幕。彼时,《金绣娘》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成为一年一度“沪剧月”首次升级为“沪剧季”的宠儿。
鲜为人知的是,新版沪剧《金绣娘》了却了沈慧琴的一个心愿:复排创新恩师诸惠琴47年前的传世之作,实践了“感恩心做人,责任心做事”的为人准则。对于沈慧琴来说,用心用情演这出戏,与其说是一种承诺,不如说是一个宣言。作为从“票友”到“主角”的蜕变,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剧团开辟新航道,更要保证船只不倾覆。
沪剧《金绣娘》的题材和故事,与经典沪剧《芦荡火种》有相似之处,是一部以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为背景的革命历史题材沪剧。1949年春,解放大军为精准打击敌人长江防护军事目标,渡江指挥部派参谋梁超潜入江南,联系地下党获取敌江防情报,登岸后被敌人发现并打伤了腿,危急之际,地下交通员金绣娘和当地群众一起,千方百计掩护梁超躲进自己家中,金绣娘的儿子小水牛也配合着智斗顽敌……
《金绣娘》首演于1977年7月。当时作为一出原创大戏,甫一问世,就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剧中很多唱段如《饮水思源》《军民鱼水情》等,已成为广泛传唱的经典唱段。如今,新东苑沪剧团将其复排,并邀请知名导演沈刚执导,他对剧本作了加工整理,强化了整出戏的戏剧冲突,深化了许多感人细节,并在舞台上插入了多媒体视频烘托环境和气氛,使戏更好看、更丰满,也更具现代感。
整台戏的演员阵容除沈慧琴、钱思剑、毛韵秋主演之外,艺术总监由陈瑜担任,饰演黄禄清的李建华也是上海沪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饰演阿春的吴梅影则是长宁沪剧团原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饰演地下党员阿夯的是优秀青年演员顾恺,就连戏中的10岁人物小水牛,也邀请了茅善玉的学生钱莹饰演。
上海学者陈东认为,《金绣娘》“老戏新排”,是继新创剧目《飞越七号桥》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红色题材作品。观众邱忠毅在《新民晚报》撰文说,“长江边,望北方,春光明媚。似见那,沙洲旁、耸立千桅杆。解放军,即将飞舟渡江来,到那时,湖光山色分外美。盼解放,迎解放、黎明前的战斗更艰难……”沈慧琴复排沪剧经典《金绣娘》,再现“上海声音”的当代魅力。《金绣娘》何以能晋京献演,答案已不言自明。
“十万绣娘”中有金绣娘原型么
座谈会中,沪苏两地嘉宾围绕《金绣娘》的艺术坐标、时代意义作了畅谈。沈慧琴代表主创团队发言,戴中礼、邢静、戚秋兰、狄静、王成义、金毅等抒发了观剧的真切感受。
与会的文艺评论家张澜涛动情地说:“沈慧琴作为诸惠琴的爱徒,唱腔里还具有石筱英、丁是娥等沪剧名家流派的影子。自古名师出高徒。沈慧琴能把每一句唱词处理得那么到位,无疑是有深厚的底蕴支撑。《金绣娘》从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场景中,截取的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歌颂了军民鱼水情这一深刻的主题,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优秀剧目。”
大家对沈慧琴等主创以“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细腻传神、唱腔软糯动人”的风格,把沪剧的艺术精髓原汁原味地呈现于舞台,给予充分褒奖。沪剧,是源自上海的艺术,《金绣娘》弘扬先辈挥洒热血的精神,吴侬软语,吟唱时代变迁。
《金绣娘》在观众心中掀起了情感波澜。每每剧终,总会有观众献花致敬,甚至有人送上米糕犒劳,演员则在剧场门口恭送观众离开。如此场景与剧中军民一家如出一辙。
交流中,沈慧琴了解到江苏有“十万绣娘”,很是惊讶。她出演《金绣娘》,也曾考证过金绣娘这个人物原型出自何方?据现有文献记载和前辈沪剧艺术家口述,金绣娘的素材源于江苏太湖岸边。
可以佐证这个依据的还有作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金绣娘》的故事核心以苏绣为载体,围绕当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渡江战役展开。戴中礼说,从这个角度讲,《金绣娘》江苏巡演意义非同寻常。《金绣娘》的尾声,是解放军渡江的画面和诗朗诵回荡在剧场的豪迈之声。戴中礼感慨地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金绣娘》踏上江苏的土地,是对历史进程的回眸,对革命先烈的礼赞,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金绣娘》从上海到太仓到北京,也可以视为传统戏曲的传承。沈慧琴十分自信地说:“我心中有一个新的目标,要把更多元、更高质量的沪剧作品推向全国、推向国外,要向世界讲好上海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文/梁平 图/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