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云展厅,南京针灸铜人、青花山水纹药碾船等珍贵藏品一一呈现在眼前,清晰展现着不同年代的中医药历史。近日,坐落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经过两年试运行后,正式开馆,博物馆全景云展厅也同步上线。

  在南京,51所高校中竟“藏”着67家博物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访发现,各高校内的博物馆正逐渐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以更开放的姿态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

  “快看,这里有个‘导弹’!”近日,在南京信息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国防教育馆内,一群小学生兴奋地围着东风41洲际导弹模型展开讨论。原来,这个导弹模型是馆内的“镇馆之宝”。“它是按1比6的比例专门打造的,展馆每年接待来访团队超过200个,这是馆内最受观众青睐的展陈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王梅梅说。

  采访中,不少观众坦言,之前根本不知道高校里有这么多“宝藏展馆”,或是即使知道也没有渠道进入参观。在不少高校博物馆主动开门迎客后,其中“藏”着的宝贝被更多人看到。

  呼吁高校博物馆加大开放力度的社会呼声见长。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不少高校博物馆纷纷开放多元预约参观渠道,提供网站在线预约或是电话预约方式,且绝大多数为免费对外开放。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其中不少博物馆“卧虎藏龙”,甚至带有国内乃至全球“首个”的光环。全球第一家全面展示大陆科学钻探的岩心样品的博物馆——南大大陆科学钻探岩心馆,国内首家华人科学家纪念馆——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江苏省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大型动植物标本馆——南师大珍稀动植物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虽长期“居于深闺”,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往往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色。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馆藏最早的一件白鱀豚标本,要追溯到1956年。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馆长戴建华说,当时有南京渔民误捕一条“怪鱼”,没有人能叫得出这条“鱼”的名字。周开亚教授查阅了大量文献,又进行了实地走访,最终才确定其身份——白鱀豚。据悉,全世界现有白鱀豚剥制标本约40件,南师大珍稀动植物博物馆保存的就有5件完整的剥制标本。学科发展与博物馆展品丰富相辅相成,如今,馆内的大型动物标本就有约1万件,其中有些物种已经灭绝或濒危,极其珍贵。

  有一种声音认为,高校博物馆,理应以承担校内教学和科研任务主线为主,过多社会接待任务会影响主线任务。在江苏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具体实践中,这并不冲突。高校博物馆,同时也是学生的日常学习课堂,展品就是课堂教具。在南信院国防教育馆,记者看到,学生们正在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练习发送摩斯密码,传递旗语灯语信号等军事综合通信体验和激光打靶体验,与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相匹配,同时也面向校外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集国防知识、科普教育、军事拓展体验于一体。

  不断开放的高校博物馆,很快成了社会大众的“第二课堂”。“老师,最早的火车是烧什么燃料呢?”“老师,您刚才说用轮船拉火车过江,那火车上的人怎么办”……近日,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江苏铁路教育馆,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的38名学生颇有兴致地在参观一件件铁路“老物件”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江苏铁路教育馆馆长蔡有柱介绍,不仅在校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在馆内开启,还有越来越多的大众“铁路迷”前来参观,从不同年代火车的变迁中,不但可以窥见江苏铁路140多年发展历史,还可以畅想未来超级高铁的模样。

  开放是好事,但也要充分考虑场馆运营压力。不少高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博物馆并非不想对外开放,只是由于运营、讲解等方面人手较为紧张,校外过多的游客进入,可能会造成展馆“超载”,难以达到高质量服务标准。

  对此,一些高校决定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联合起来打造“博物馆大家庭”。今年9月,南京26所高校联合成立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据悉,联盟将集结各校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举办主题鲜明的展览,并将组织高校博物馆之间的联合研究项目,推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沈劼表示,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可谓“及时雨”,高校间可以取长补短,解决高校博物馆共同存在的问题,将博物馆建设成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为了补齐讲解员队伍短板,一些高校博物馆培养校内优秀学生,将他们纳入讲解员队伍。也有高校博物馆主动寻求社会各界资源支持,破解资金紧张难题,提高博物馆运营质量。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等已经成功入选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江苏铁路教育馆等在一众南京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等级,让高校博物馆逐渐走出“深闺”,更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