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多年前的茫茫荒滩到如今的港产城融合新城;从临港而生的产业布局,到向海而兴的产业链条……南通依托滨江临海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坚持江海联动、港产融合,加快布局现代海洋产业,推动通州湾新城加速崛起。通州湾的蝶变正是江苏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天时地利,得“势能”者,抢占发展先机。“势能”其实就是各地的资源禀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状况、历史文化等。无论是企业落地成长,还是产业发展壮大,都具有较强的根植性,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资源禀赋支撑。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好,占据先天优势,发展的潜力就大。如何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则需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大势、聚焦市场、紧扣问题,做好转化文章。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厚实、科教资源丰富、各类人才云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能力相对不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依旧存在,科教实力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势。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我省还有不少潜力和空间,仍需要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激发人才活力等方面发力。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如何发挥这个杠杆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找准科研资源转化利用的“支点”。对我省而言,当前要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一批企业主导的科技攻关项目,推进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协同攻关,特别是在关键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和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布局一批中试和测试验证平台,把科教“长板”引向创新、植入产业,将更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资源要素再多再好,不流动不畅通,还是“一潭死水”。深化改革,让资源要素真正流动起来,才能点燃发展“引擎”,创造更多价值。要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完善土地、能耗、排放等各类要素市场制度,加快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培育,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各类商品和要素资源充分畅通流动,让各类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同时,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立足各板块资源禀赋,更好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江苏工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有一大批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科研人员、产业工人;面向未来,我们更要依靠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发展实际,选树、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向科研高峰攀登;另一方面,要面向“1650”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紧缺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鼓励人才向实体经济扎根。通过加快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使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乘势而上,善作善成。我省充分释放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政通人和之势,千方百计把资源之“势”转化为发展之“能”,全方位提升产业创新能级、平台载体能级、发展环境能级,定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