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作为无锡重要的科创策源地,滨湖区始终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紧扣“543”产业需求,以“科产城人”融合共进为目标,发挥独有山水资源优势,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让人才诗意栖居湖湾,迸发出强产兴业的磅礴创造力。

  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 为产业强链吸附“顶尖人才”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集聚人才力量“向创新要增长”。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作为滨湖区最重要的两张“产业名片”,既是引育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也是以人才资源撬动产业跃迁的最好范例。自2013年就扎根滨湖区的无锡中微亿芯有限公司引进世界顶尖高校博士10余名,去年率先发布国内第一款自主亿门级FinFET FPGA产品,为国内各类整机系统提供优异“中国芯”;上海交通大学金贤敏团队通过“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制备出国内首个光量子计算芯片,在滨湖成功布局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和首个量子智算中心……正是这样一位位人才,造就了一个个“单项冠军”,成为滨湖区产业发展不断向上攀登的中坚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集结创新创业“最强大脑”、点燃产业发展“澎湃动能”,滨湖区聚焦区域产业特色,持续迭代“滨湖之光”人才政策,统筹实施战略领军“将才”拓源等六大人才计划,创新“以赛引才、以赛聚智”机制,连续5年举办“智汇滨湖”创新创业系列赛事,全力构筑高科技人才和高精尖项目“蓄水池”。

  用好科研院所“聚宝盆” 为国之重器培育“宝藏人才”

  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向窗外望去,“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同比例模型在广场上一字排开。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不断突破,谱写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超越引领”的发展三部曲。

  滨湖区572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集聚了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2所“双一流”高校、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众多高层次创新平台。从“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到“大洋探底”的“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多项大国重器都烙上了“滨湖印记”。

  为加快打造具有区域辨识度的“现象级”院所经济,滨湖区出台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深入驻区高校院所走访调研,举办“大院大所早茶会”“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有针对性地实施“一院一策”“一所一策”。截至目前,滨湖区大院大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引育专业技术人员约8000人、高级职称人员超2000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为突破“卡脖子”难题、抢占“新蓝海”机遇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形成科创兴区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太湖佳绝“强磁场” 为创新创业云集“万千人才”

  滨湖坐拥无锡90%太湖岸线的“天然馈赠”,山水资源是滨湖充分释放“雷尼尔效应”、增强人才吸附力的王牌。

  “一城风光半城湖”是美景,“在山水之间做产业”是图景。这些年来,滨湖区坚持生态立区、科创强区、文化兴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五湾五城”,高标准打造科产城人融合的创新发展集聚区;建设3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精耕产业空间,精选产业项目,精筑产业环境,全力促进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优势产业衍生聚集,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孵化蝶变,为优秀人才集聚厚植发展沃土,让“最美湖湾”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梦想港湾”。

  为向人才提供“直抵人心”的真情服务,滨湖区倾力打造“无忧”人才生态。强化全要素保障,建设“滨纷多才”人才大数据服务平台,常态化举办“太湖金谷”金融路演;升级“滨湖人才卡”服务清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超200家全国重点机场和高铁站贵宾服务;组建一支约50人的“人才专员”服务队伍,解决人才出入境、政务办理等“关键小事”;大力实施“吾+”人才安居工程,设立全市首个区级人才安居集团,累计新建改建人才公寓4400余套,到2024年末将建成人才公寓1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