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万物竞秀。江苏大地,美如画卷。
碧水东流,郁郁葱葱的南京新济洲经历“人退鱼鸟归”,变身生态宝库;运河绵延,扬州三湾湿地风景秀丽,吸引万千游人驻足;海风吹拂,浩瀚无际的黄海滩涂,为鸟类提供安闲的栖息家园……
新时代十年,江苏在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PM_2.5浓度下降56.2%;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安全度夏……一串串数字,印证了我省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如今,“美丽江苏”图景充分展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保持定力,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
与太湖相连的贡湖湾湿地公园里,湖面波光潋滟,岸边层林叠嶂。“过去可不是这样,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到处弥漫着异味。”无锡人费嘉在太湖边长大,见证了太湖天翻地覆的变化。
太湖之变,是江苏生态环境实现“沧桑巨变”的一帧剪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13年,首次以省委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十三届江苏省委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列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目标”之一;2016年底,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启动实施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263”专项行动;2018年确立“1+3+7”污染防治攻坚作战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成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2021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列入主要目标任务;今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聚焦美丽江苏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动真格、硬碰硬,铁腕治污,“美丽江苏”图景不断“焕新”。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江苏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022年,全省环境空气PM_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实现2013年以来“九连降”。
绿水青山触目可及。2022年,全省国考断面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达91%,首次突破90%,达到优级水平,无劣于Ⅴ类断面。目前,全省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06%和64.3%。
家园更美丽。我省现有44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9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9个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一望无际的田野、白墙黛瓦的农房、四通八达的乡间道路,如诗如画的农村新风貌令人沉醉。从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再到传统村落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累计整治18.9万个自然村环境,建成1300多个康居乡村。2017年以来,累计建成593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同时,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示范建设,建成1万多个美丽宜居乡村。
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南通五山滨江片区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这里曾经化工围江、码头林立,如今,沿江生态廊道全线贯通、绿意盎然。“我们从2019年开始在长江南通段对江豚进行监测,今年已经看到70多次、250多头次,数量稳中有升。”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信誉说。
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各地不断探索与实践——
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全面关停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的低端落后化工企业后,转型成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如今,绿普新材料、建华建材等新材料企业正加足马力生产。
去年11月,《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出台。今年上半年,盐城市与15个省直部门和单位签署厅市共建协议,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天合光能10GW高效光伏电池、万帮固态锂电储能集成系统装备研发制造等绿色制造项目开工建设。
破除旧动能,切换新动能。江苏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空母舰”。目前,我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这段时间来,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1.1%、49.6%。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国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目前,我省累计23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49家、绿色园区2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2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成为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取向。
这段时间来,常州以“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产业发展向绿而进,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4.8%,新能源整车产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二。同时,扩容增绿,打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生态绿城。十多年来,累计实施1500多个重点项目,扩绿12.65万亩,观测记录鸟类367种。
敢拼敢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沙洲壮阔、苇荡清幽、群鸟齐飞,黄海湿地这条“生态走廊”引人入胜。更发人深思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发达地带,守住24.72万公顷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何等定力?
发展的冲动带来过猛烈冲击。多位全程参与保护区建设的员工回忆,多年前,众多企业纷至沓来,但被告知湿地保护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湿地之都”如今成了盐城的“金字招牌”。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过去因工业和船舶污染,长江水质恶化,“微笑天使”江豚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如今,“母子豚”、江豚群频现江面,长江江苏段成为江豚“快乐家园”。
在太湖边的湿地公园里,候鸟栖息觅食,鱼儿遨游水中。消失多年的“吉祥三宝”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等对生存环境有着很高要求的敏感物种大量回归,成为太湖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从过度索取到精心呵护,守护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江苏做好“守护、扩大、转化”三篇文章——
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将全省22.49%的陆域面积划定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新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和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的地方,加快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多元化路径转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受益,让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赔偿。
“生态岛”试验区是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创新。我省在“四带三区多点”自然生态保护总体布局上,设计38个关键节点,将建设若干生态岛试验区,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
业内人士认为,“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可为基于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尤其是沿海、沿江、沿湖地区生态文明创新建设提供示范和解决方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环境容量。
生态向好与否,生物多样性指标最具说服力。自2017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摸家底”行动,最新数据显示,江苏物种数已更新到6903种,比2021年增长857种。
产业密集、城镇密集、人口密集的地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江苏破题意义重大。面对人多地少、人均环境资源紧张、土地开发强度高等特殊省情,江苏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的可行路径——
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立法研究,编制实施新一轮生态环境地方标准规划;率先制定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坚决兑现各项激励政策;率先推行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腾出环境容量用于支持优质重大项目建设……一串串的“率先”中,见证着江苏勇于首吃“螃蟹”的不懈努力。
当下,全省上下正在以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勇气,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韵江苏”到处都会呈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比肩而立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