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天晚上开始,一条微博蔓延了整个网络。网友在微博中写道,“麦当劳门口,一个外国人买了两包薯条,分给乞讨的老奶奶一包,两人席地而坐,开心地吃着聊着。好温暖。”很快,似乎是同一时间、地点、人物的另一张照片也见诸网络,照片描述为,“南京市珠江路麦当劳门口,一幅温馨的画面,一位外国帅哥,正在给乞讨的老奶奶倒水。”
作为照片中的男主角,陆杰森火了,连他自己都有些莫名其妙。“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来采访我,倒让我觉得很害羞。” “害羞”两个字从一个身高1米8、长着络腮胡子的美国大男生嘴里冒出时,的确让人忍俊不禁。但他的表情显示出无比的认真,“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关注。陪着吃顿饭,这没什么。”
“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在宏观的大问题上出力,至少能关注到身边的每一个人。”陆杰森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怜恤,这是人们能互相扶持着共同生存于世上的原因。“乞丐也是人,他们值得旁人关注、或者陪着吃顿小吃。”
当被问道“很多人见了乞丐敬而远之,但你做了相反的事”时,陆杰森回答道:“我以前做过管道工人,曾在很脏的地方工作。所以我并不介意身上脏,心里干净就可以了。” 【详细】
陆杰森的一次随意动作,却狠狠地感动了中国人,这从“有爱”、“敬佩”、“感动”、“爱心关怀不分国界”的热烈赞誉可以得到印证。给乞丐买薯条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不外乎两点:一是乞丐是很边缘化的群体,往往被人敬而远之,甚至常遭羞辱,陆杰森主动亲近之,很“另类”;二是陆杰森是外国人,这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围观”。 【详细】
其实,没有必要刻意放大陆杰森的老外身份,在中国也有人亲近过乞丐,比如去年媒体报道的《请记住暴风雨中的那张绽放的笑脸》: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一位靠滑板行走的残疾大爷,一只手拿着行乞用的搪瓷杯,一只脚艰难地向前移动。他的旁边一位穿着白衬衫的瘦弱女孩正在为他撑伞。
“薯条哥”自己也在博客中写道:“我虽然说过我不能了解中国的国情,但是据我所看到的,你们中国人未必那么冷漠。我每次看到父母在关爱孩子、或者看到公车乘客让座给老人、或者人家给乞丐钱和食物(这我好多次看过!)这就证实中国人心理的温暖。”
“我自从来到中国以来,也一直在注意到你们各个人头上的庞大压力。当代你们中国正在历史上最快的发展中,产生不断变化,不管是整天整夜补习的中小学生或者为了终于买房着急地省钱的中年人,都很难跟上这变化的速度。据我所理解,一般中国人虽然比过去幸福多了,但是也是比过去焦急多了。从我这个老外的角度来看,你一般的中国人很辛苦,这我不得不尊敬。”【详细】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同情心,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中国人所认同的价值标准。但可惜的是,这些标准和准则,日益成为“虚规则”,“口惠而实难至”。而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类与核心价值观所悖,人们所鄙视的“人生哲学”却日益“准则化”、“实践化”、日常化,虽为人不齿,但为人所为。这固然跟社会环境有关,但跟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也有极大关联。
老外做好人好事引发众多关注,好评如潮,说明中国人对好的价值观很认同,很推崇。但也反衬了某些中国人言行“分裂”,对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认同,行动相悖,口头支持,行为反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老外的善行与其拍手称赞,不如仿而效之,抛弃那些“保身哲学”,多一些胆气和承担,争取做一个既认同又践行好的价值观的人,为社会道德进步做点贡献。
城市匆忙,人潮拥挤。那一份陪行乞老人吃薯条的心情,某种意义上与道德无关、与爱心无关,不过是疲累之后,尚能发现身边的喜怒哀乐,不至于丢了小小的感动与悲悯。所谓真假乞丐之虞,不过一份看似完美的托词――你又有多少时间与心情,托着一包薯条分辨爱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