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泰州>旅游>正文

梦幻高句丽 边陲集安城 世界文化遗产一日游

A-A+2014年5月26日09:29photocome/新浪网评论

  将军坟

  在集安市东北的龙山脚下,有一座方形阶梯式石质古墓,因其规模宏大,形似埃及金字塔,故又有“东方金字塔”之称。这座古墓就是建于公元五世纪初的将军坟。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巨琏的陵墓,它用一千一百多块花岗石砌成,共有七级。墓高十二点四米,底部面积达九百九十七平方米,墓顶面积约二百七十平方米,坟的四周各有三块护坟石,每块重达十五吨以上。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筑手段,有关专家认为,将军坟的建造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55

  它北依龙山 , 西靠禹山 , 东南有鸭绿江 , 前面是开阔的坡地 , 朝向好太王碑 , 遥望高句丽王都国内城。  将军坟是洞沟古墓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王陵。它石造工艺精细考究,用一千一百多块精琢的花岗岩石条垒砌,中间填充河卵石。外观呈截尖方锥形,底部近于正方,边长 31.58 米, 以上有七级阶梯 , 由 22 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盖顶石为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 ,重约 50 余吨,墓顶面积约二百七十平方米,坟的四周各有三块护坟石,每块重达十五吨以上。堪称高句丽积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 ,,亦是绝世之陵。自此之后石造陵墓不再见诸高句丽王陵。这些巨大的石条 , 都是从 22 公里以外的采石场运来。一千五百多年前 , 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 , 高句丽工匠运用冰上运输、滚木、填土斜坡等办法 , 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 , 又一块一块地垒砌上 , 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将军坟的建造 , 颇象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故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充分反映出高句丽人的聪明才智。

  将军坟以状如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的主人不是将军而是高句丽二十代长寿王的陵寝,大概后人在迁入当时无人居住的集安见到这个雄伟墓葬时,想到这里自古就是将士征战的疆土,误以为是戍边的将士墓而名。古墓背倚龙山,地势高敞,对面可以俯视整个平原河谷与鸭绿江对面的三千里江山。墓体用巨型石条砌筑而成方锥形,共有7级,建筑庄严雄伟,是高句丽建筑技术水平的一个缩影。

  文献记载中的“长寿王”“体貌魁杰、志气豪迈”,他继承了父亲“好太王”创下的基业,继续开拓疆土,为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他把都城迁到了平壤。高句丽政权在“长寿王”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史书记载,高句丽人有厚葬习俗:“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长寿王继位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倾全国之力厚葬乃父。太王既安,长寿王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与好太王陵相比,长寿王陵形制略小,但更加豪华。根据墓顶出土的大批青灰色莲花纹瓦当和铁链等遗物可推测,当年墓顶上应有寝殿一类的建筑。

  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长寿王自公元412年继位,自公元491年去世,为王近八十年。其间,以平壤为都的时间多于集安。以将军坟为长寿王的陵墓,即承认长寿王死后又归葬“故国”,这是一种可能,尽管无文献记载。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即长寿王继位后,在集安修筑了寿陵将军坟,而迁都平壤后就葬于平壤,将军坟最后并没有真正使用。此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存在。

  将军陪坟

  顺着将军坟北面的小道前行,50米开外便是另一座陵墓,虽然建筑样式与将军坟无异,规模却小得多,这便是将军坟的陪坟。年代久远加上自身小巧,陪坟的损坏程度亦比将军坟严重许多,一面的石条已经坍塌遗失,露出空空如也的墓室。

  在集安,这样的墓葬在山间地头星罗棋布,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只是墓穴要么严严实实地封着,要么四敞大开空无一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高句丽王陵、贵族墓葬都有地上部分显露在外,这一方面成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东方金字塔”以及如山峦般起伏绵延的一座座封土墓,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墓葬极易成为众多盗墓者觊觎的目标。今时今日的高句丽王陵、贵族墓葬,其中的许多陪葬品已不知所踪,还有一些因为不便看管,只能移到各大博物馆里,剩下的则大门紧闭,只供文物保护人员来去。仍在开放能为我们所见的陵墓里,唯有壁画还能让我们一窥高句丽当时的文化成就与当地的风土人情。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是清朝末年发现于今集安市区之东4公里处,西南距好太王陵200米。该碑用整块角砾凝灰岩制成,呈不规则方柱形,高6.39米。碑底以花岗岩石为座,长3.35米、宽2.7米,为不规则长方形。碑文自东南面开始,四面环刻,计44行1775字,全部为隶体汉字,古朴方正,被称为“海东第一碑”。

  由碑文得知,该碑系公元414年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为其父第19位王好太王所立。碑文第一部分首先追述了高句丽的创世传说和前三位王的承袭关系;第二部分为碑文主体,具体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攻伐业绩;第三部分的是对守墓人的规定。该碑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发现之后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重视。

  古墓壁画

  许多高句丽贵族墓葬中常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墓葬也常被称作“壁画墓”。高句丽壁画墓的建造年代大约在公元4-7世纪,这300多年间所对应的中原文化便是东晋南北朝,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原绘画实物资料保存至今的很少,因此,数量巨大且笔法精美的高句丽壁画墓就显得弥足珍贵。

  距集安市区3公里处,便是高句丽晚期的贵族墓葬五盔坟的所在,五座巨大的覆斗形封土墓连成一片,“五盔坟”因此得名。山清水秀的集安似乎整个都要被绿色植被覆盖,五盔坟也不例外,还未走近,眼睛就已被一片苍绿占领,五个几近首尾相连的绿色“山丘”自眼前延伸到视线尽头,每一个“山丘”的直径都接近十米,高则五米有余,此景实在蔚为壮观。对外开放的石室壁画墓是5号墓,走进墓道,一股凉气瞬时扑面而来,沿着墓道的台阶向下再行数米,光亮一丝丝的消失,空气也变得凝重起来。微弱的灯光下,巨石垒砌而成的拱形甬道轮廓模糊地向前延伸着。封闭而狭长的空间内,脚步声都有了回响,让人顿生肃穆之心。

  前行十几米,光亮接近消失处,便到了墓室。为了保护壁画,墓室里没有安灯,眼睛需要适应几分钟,才能辨别周遭的事物。有几位来自北京的文物保护研究人员戴着口罩,就着头顶灯微弱的光亮,往石壁上贴一些做霉菌鉴定、测试的样本——即便夯土之下还有巨石,地表的雨水还是会不时渗入墓室,墓道上甚至还有大颗的水滴不时滴落,墓室里生出霉菌就更是见怪不怪的事了。盗墓者的觊觎、雨水的侵蚀、霉菌的腐蚀,林林总总的遭遇,实在让人忍不住生出些感叹,如此精美恢弘的墓葬,竟然这般运途多舛。

  在墓室里看壁画,必须借助工作人员的手电光,随着微弱的光芒在墓室内由上到下,由左及右的移动,壁画墓一点点撩起神秘的面纱,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墓室平地起筑,依旧以雕琢工整的巨大花岗岩石条叠砌而成,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上覆盖顶石。墓室内南北平行放置三座石棺床,可惜现如今当中已经空无一物了。

  最让人惊叹的自然是墓室四壁以及藻井上绘制得满满当当的精美壁画,壁画直接绘在平整的石壁上,虽已历经千年,这些以动植物胶调和而成的矿物质颜料颜色却依然鲜亮。墓室东壁绘有青龙图,龙首高昂,龙口张开,龙身一波三折,形状惟妙惟肖;西壁则是白虎图,与东壁青龙相对称,也向南做飞扑的姿态,白虎腰身细长,尾巴向上翘起,动感十足;北壁玄武,南壁朱雀,均形态动人。

  四壁之外,墓室藻井的两重抹角石相交处,各角的壁画也极有神韵。伏羲女娲图、神农氏燧人氏图、奚仲父子图……不知当初这些壁画的绘制者是否想要将中华的古老文明一次说个遍。遗憾之处当然也有,据工作人员介绍,先前壁画中镶嵌了大量的夜明珠,现在已全部丢失,唯一剩下的,便是燧人氏眼睛处镶嵌着的绿松石。为了让剩下的文物得以流传千古,现今这些墓葬大多已不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工作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最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它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外高培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倾斜的" 簸箕"。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6395米。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

  采石场依山势而建,绵延数百米的巨型卧石形态各异,有些石块至今依旧完好如初,有些石块则可明显看到当初斧凿的痕迹。一直知道高句丽遗址的“东方金字塔”以巨石称雄于世,如今看到这些石块,才知因果渊源。脑海中千年前的此处,人声鼎沸,尘飞石溅。声色交错间,历史的大门仿佛敞出一道缝隙,往昔此处工匠选石、凿石、运石的忙碌景象历历在目,这些景象幻化为一座座巨大的积石墓葬,与现实世界叠而为一。

  在集安,除了以五盔坟为代表的贵族墓葬,这样的土墓随处可见。顺着工匠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堵一米多高的石墙幽幽地隐于草坪之中,工整的长方形石条大小相近,横行平直地排列着,筑垒工艺相当严谨。整齐规整的墙面,让人如何也想象不到它已经历过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唯有被一层层削掉、残高不过1-2米的墙垣,才能让人明了时间的流逝。再走近细察,石墙虽排列整齐,却总会跳出几块色泽尺寸皆不合群的石条,工匠们说,这段石墙在被发现的时候已有破损,后期几经修缮,才有了如今的这般模样。

  几位工匠为我们义务介绍完石雕石墙,便又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不再分神,独留我们嗟叹不已。想来在这石质城垣下工作、生活的人,大约对身后的历史早就习以为常了吧。轻轻抚摸表面凹凸不平的古城墙,试图感受它当年的风采奕奕:千年之前,这座周长2714米的城墙内,有在墙台和角楼上搭弓射箭的战士,有骑马巡逻手舞弯刀的士兵,推杯换盏声,欢歌轻舞声,声声皆如在耳边。

  四百余年的光阴里,这堵城墙护卫着的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如今,城墙内外均已高楼林立,人来车往,清晨,从周边郊区进城的农民还会自发地在城墙下办早市,山菜野味不一而足,往昔时光的踪影,似乎已随着史书一页页翻过,可高句丽近700年的历史,又怎能一夕翻过?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