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曲中国空间站版《燃烧我的卡路里》在微博走红。视频里,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坚持锻炼的画面让不少网友直呼“也想跟着动起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闻新教授告诉记者,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航天员在太空中要坚持身体素质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锻炼,这样才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此,科学家们甚至有计划设立一门新的研究方向——太空心理学。 

  太空运动的目标可不是“燃烧卡路里”

  自从航天员“上天”后,网友们对他们的饮食起居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尤其是航天员汤洪波,很多镜头里一直在“干饭”,这让不少人忍俊不禁:回来会不会吃胖哦!

  基于此,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坚持做运动的场景,这被不少网友解读为“减肥”或是“燃烧卡路里”。闻新教授告诉记者,航天员们运动的目标可不是“燃烧卡路里”,因为长期在太空中生活,受到失重的影响,人的骨密度会降低,或将有肌肉萎缩的可能,因此航天员需要通过跑步来加强锻炼,克服失重的影响。在中国空间站,科研人员为航天员配备了太空跑台,能锻炼骨骼和肌肉;“动感单车”,能强化心肺功能;上肢锻炼装置,能增加全身锻炼效果,网友们在视频中见到的航天员做拉伸、骑太空自行车、跑步等,都是在空间站“独享”的锻炼方式。

  “因为空间站的特殊性,所以航天员的锻炼多半会选用骑自行车、举哑铃或是跑步这些方式。”闻新提醒读者,观看航天员太空锻炼视频时,不妨注意一些细节:太空中的跑步或是骑自行车和地面上还是不太一样的,航天员需要首先将自己的上半身固定住,然后才能开始运动。不然骑着骑着,人搞不好会飘起来。

  不仅要锻炼身体,还面临心理素质的挑战

  “其实,航天员长期生活在太空中,更大的挑战来自心理。”闻新教授说。“以睡觉为例,太空旅行中,航天员一旦进入太空,就不像在地球上那样,能感受到24小时的昼夜变化,由于空间站环绕地球运行,航天员每24小时就可以看到16次日出和日落。”

  闻新提供了一组数据,证明睡眠时间表是影响航天员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空间站的人造光源也会对航天员的作息产生影响。”原来,空间站上的人造光主要由蓝光组成,长期暴露在蓝光下,航天员很难产生正常的“睡意”。“这和地球上的我们,在睡觉前玩手机的状态有些类似,很多人估计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睡前只要拿起手机,就会越玩越精神。这是因为在蓝光下,身体不会释放帮助入睡的褪黑激素,持续的睡眠不足容易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航天员将收获超人的抗压能力

  “曾有一位美国NASA精神病医生发表过观点,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通常在大约六周后适应环境,之后会希望在太空停留更长时间。”闻新介绍,长期的空间站生活,除了给航天员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外,也会有意外收获产生,那便是超乎常人的抗压能力。

  “在太空旅行过程中,航天员必须适应严酷的太空环境,进而获得一种积极的影响。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一些不适宜居住环境中的人身上,比如极地站的研究人员或乘坐潜艇旅行的人。研究人员测量了受试者在适应各自恶劣环境前后的压力水平,而适应的经历实际上似乎降低了他们的压力水平。”

  闻新告诉记者,调查表明,许多航天员都对太空飞行的经历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这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太空中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给宇航员留下了持久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