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1937年12月17日,身处难民收容所的程瑞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这是一位竭尽全力保护同胞免遭侵略者杀戮的62岁中国女性,在无比悲愤中写下的感受。4天前的12月13日,南京沦陷。此后的40多天里,30万同胞在这场浩劫中被日军残杀,他们再也看不到下一个春天。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尸横遍野,血染长江。”这是南京永久的沉痛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更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正如南京大屠杀发生后,最后一位撤离南京的外国记者麦克丹尼尔在报道中写道:“我无能为力,我对南京的最后记忆是:死去的中国人,死去的中国人,还是死去的中国人。”

  1937-2022,当年的孩子,都已白发苍苍。时光苍老了容颜,带走了证人,但历史不会因此而改变,记忆更不应随着岁月的冲刷而褪色。

  12·13,警报声响起,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你站立的地方,就是悼念的场所。

  因为12·1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大钟,在每个开馆日由12名观众撞响13声,缅怀惨遭杀戮的无辜生灵。我们举行清明祭、家祭、烛光祭……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从来不止于12月13日这一天。

  因为12·13,我们对一切歪曲、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侮辱、诽谤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幸存者的行径极大愤慨,对一切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论高度警惕,对一切有损国家和民族尊严、伤害人民感情的做法零容忍!

  因为12·13,“和平真好”成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最深的感慨,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更加警醒“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而记忆,是被人记住的历史。12·13,在“年年祭”中固化为记忆的符号,注入历史的痛感,植入家国情怀、融入强国之志,警示着我们勿忘国耻,更要圆梦中华!

  历史的记忆不灭,正义的力量就在。

  奋斗的脚步不止,和平的接力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