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

新闻,要真相更要节操

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他的母亲足足怔了20秒,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但凡有善念的读者读到这里也会心抖几下吧,如此违背新闻伦理、如此伤害周克华年迈的母亲,令人愤怒……>>详细

 

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

  恶魔周克华理应为其嗜血行为付出代价,但不能因此伤害他的老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毕竟其家人是无辜的。退一万步说,即便周母对其子犯罪情况有所了解,也应该由警方处理——就像周克华的女友被警方调查一样,记者却不能残忍地惊扰她,把她拿出来示众,尤其是在她“始终用一把扇子遮着自己的面部”的情况下。

  显然,她极不愿接受采访,也不愿让人看到她的悲戚表情,但记者依然毫不在乎,直到问得她手抖,这何其残忍!此前,周母也流泪说过,“我养他(周克华)养到这么大,为什么要这样”,“我很苦啊,这种苦,不能给外人说,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详细

片面追求麻木性刺激让新闻界蒙羞

  周克华背负多起命案,杀人手段残忍,称其为“悍匪”,不论是否贴切,毕竟代表着多数人对他的定性。至于周克华年迈的老母亲,她虽生养了周克华,不等于周克华所犯的罪行就该变相惩罚这位老人。周克华被击毙后,媒体记者竞相寻找和周克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有接触的人士,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可以理解。若非邻居和警方主动告诉周母其子被击毙,记者采访这位母亲的时候,凭什么要告知她这个消息呢?我们觉得拍手称快的事情,对周母来说,毕竟是一个天大的噩耗。

  记者的描述很有现场感,告诉我们周母闻讯后发呆的时长以及手颤抖的情形。也许,这个新闻让我们消费了某种刺激性的快感。可从新闻报道人性化的角度看,这分明是把与枪击案没有直接关联的人,给扯进了新闻现场,并且用刺激性的消息,追求特定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周克华一起长大的村民“二娃”(小名)说,周克华的成绩虽然不好,但他喜欢租书看。孙婆婆也说,那时候,她经常都碰到周克华到镇上的书店租书,每次都要租两本左右。

  刺激性的东西,新闻也许不菲,媒体挖掘应该,但应估计伦理道德,应该坚守基本的人性原则。俗话说:罪不及妻儿父母。伤害犯罪嫌疑人妻儿父母的东西应避讳,这大约也是中国人常说的阴德之一吧。不顾及引得,片面追求刺激性麻木的东西,则让整个新闻界蒙羞。【详细

老人蒲扇遮住的不是脸,而是媒体的良知

  周克华被击毙,我们的大快人心,不等于这就是喜讯。对其亲属来说,依然有伤悲的权利和自由。只是这个消息应该是他们自然获得,而不是哪个记者在采访期间询问别人的感受。对于媒体报道周克华被击毙的种种不妥,学者何镇飚博士在其新浪微博写道:“今天这么多报纸都在头版展示尸体,可见媒介伦理的任重道远。此举不尊重读者,不尊重逝者。我只能反复反复呼吁,好在还有微博。”老人蒲扇遮住的不是脸,而是媒体的良知。【详细

结语

  许多优秀记者拒绝收买、拒绝红包,却拒绝不了成为独家新闻的报道者,甚至为此伤害了新闻伦理,殊可叹也。这是新闻伦理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少一些。

相关专题

江苏身边事

本期责任编辑:明小明_Glenn

版权声明:新浪江苏新闻中心出品,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网友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