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3日,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学家束有春,江苏省美协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书画家尹石,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戴康乐,雨花石地质公园董事长王道林,以及南京雨花石界夏存新、王如洲、谢荣新等一行9人,远赴湖北省襄阳市,走访襄阳市观赏石协会,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公祠,临汉门城墙遗址等历史遗迹。并在米公祠举办南京雨花石展览,为筹备成立南京“米万钟赏石文化研究会”寻求理论依据和“米氏”后裔的支持。

  对于南京文化团队的来访,襄阳市政协原副主席、襄阳市观赏石协会原会长郭光福,襄阳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原主任、襄阳市观赏石协会党支部书记梁有政,襄阳市观赏石协会会长吴华,襄阳市文物管理处主任赵蔚霞,米芾第二十八代孙米学军等热情接待,让“米氏”的历史、汉江石的脉络在来访者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在南京,有一个庞大的雨花石收藏、鉴赏群体,他们以赏石为乐趣,在群体中六合米家洼的雨花石地质公园成为主阵地。2016年,雨花石鉴赏习俗被江苏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雨花石地质公园萌发了追根溯源,让世人真正了解米家洼与雨花石前世今生的念想。

  据考证: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米万钟曾任六合县令。米万钟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的后裔,为米芾第十六代孙。米县令不仅钟情于书画艺术,其好石之癖也是尽人皆知。他为官期间,情牵雨花石,坊间盛传他淘石的轶事,版本不尽相同。米家洼得名,也与米县令施政有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从赏石到藏石的蜕变。各地风俗、河流山川、古迹遗址、历史人物、文学名篇、影视形象等,成为雨花石、汉江石、灵璧石、太湖石、寿山石、田黄石等石种“表达”的载体。米芾拜石、东坡题石、白傅品石等也演绎了一个个动人故事。

参观米公祠参观米公祠

  曾对米芾多有考证的束有春说,米芾酷爱收藏奇石,“米芾拜石”已成千古传闻,故人亦戏谑之为“石痴”,他又自别号“米癲”。米芾生前受江南山水之天地灵气浸染,自创米氏山水画法,殁后又安葬于江苏镇江丹徒境内的“十里长山”。现在的“十里长山”及附近建有“宋拓米帖”碑刻长廊、米芾文化广场。

  米芾后裔米万钟,不仅善画山水、花竹,更擅长画石,是将雨花石入画的先行者。他的书法在行草方面,兼得米氏家法真传,与董其昌齐名,世称“南董北米”。米万钟的书迹流传甚多,有《篆隶考讹》二卷行世,故宫博物院珍藏有许多米万钟画卷和墨迹。米万钟亦因爱石成癖,时称“友石先生”,其对石头的痴迷程度大有乃祖“米癫”遗风。他对石头的画貌题赞,有《绢本画石长卷》传世,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在书画方面,米芾的第二十八代孙、曾任襄阳市米芾纪念馆(米公祠)馆长、襄阳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书法家米克勤,亦为当地文化名家。央视曾数次播放米芾、米万钟及米克勤合集的专题片。

雨花石展雨花石展

  雨花石地质公园始终想结合米芾的赏石理论,将雨花石文化记忆通过场景再现,打造一个赏石、淘石文化主题公园,让雨花石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广大雨花石爱好者的乐园。所以,他在公园在23万平方米矿坑遗址的布局中,除了原生态的田园风光,还创建了米园、米泉湖、万钟亭和碑廊等景区,紧扣历史与传统的根脉为今天的文化传承服务。

  “二米”后裔米学军和梁有政等人,一直关注着雨花石地质公园的举动。经双方多次细致的沟通,并得到襄阳市文物管理处支持,米公祠助力,南京雨花石展览在米公祠如期举行。

  开幕式上,江苏书画名家尹石向米公祠赠送诗书作品;江苏文史学家束有春向米公祠赠送书作《南京——七朝古都》。襄阳市观赏石协会向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赠送米克勤生前书写的作品《宁静致远》;“二米”后裔米学军女儿米苍颉题写的书法作品,赠予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米苍颉现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她这一代人或将成为未来“米氏”承上启下的人物。

尹石(右)书赠米学军尹石(右)书赠米学军

  展出的雨花石作品,皆为精心挑选的名石,其中有2020年 9月19日获中国观赏石协会颁发的“女娲奖”(画面石)《大漠风光》,此乃全国藏石界的最高奖,系戴康乐藏石。除此之外,他另有藏石《飞龙在天》《汉武大帝》《桃源仙境》名列其中。尹石藏石《半江瑟瑟半江红》、夏存新藏石《梅兰竹菊》、王如洲藏石《日月同辉组合》、谢荣新藏石《玉质天章》等作品亮相。

左为戴康乐藏石《大漠风光》、右为夏存新藏石《红梅闹春》左为戴康乐藏石《大漠风光》、右为夏存新藏石《红梅闹春》

  南京雨花石跻身米氏故里米公祠,在向先人致敬的同时,也在米公祠留下了时代光影。在现场,夏存新、王如洲、谢荣新为游客讲解每一方石头的年代故事。在米公祠内,也有陈列汉江石的厅堂,前来“淘”石的人比比皆是。南京一行也徜徉其间,领略了或青白儒雅或飘红浸黄或剔透如玉的汉江石。

  时至今日,“米氏”书画及爱石遗风仍在襄阳大地传承。南京一行在襄阳期间,还前往米克勤墓地祭拜,追思这位文化名家。仔细想来,襄阳有先贤米芾、米万钟,以及后裔能在书画、石道方面获得卓越成就,绝非偶然。“一座襄阳城,半部华夏史”,南京一行在襄阳历史文化中找到佐证。(文/梁平 图/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