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江苏10名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分别是:李庆国、吴凯、秦凯、缪梅清、李庾南、谢茗、钟佰均、盖钧镒、严慧、殷志兰。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李庆国

  李庆国,男,汉族,1974年6月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李庆国带领团队发起“心佑工程”健康公益项目,对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免费筛查、帮扶救治,累计免费筛查15万余人,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600余名,免除困难家庭手术费100余万元。“心佑工程”团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时代楷模”等称号。

  2014年5月,刚刚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担任心血管中心负责人的李庆国,接诊了一个9个月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晨晨。在爱心人士的捐赠帮助下,一个月后,晨晨康复出院,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看到后非常感动,主动提出要捐资救治10个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受到启发,李庆国决心制订一个持续救助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计划。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7月“心佑工程”正式启动。

  在救助实践中,李庆国发现,很多患儿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机。痛心遗憾之余,他决定改变过去“医不叩门”的传统观念,带着团队深入各地开展上门筛查。因为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他带领团队多次前往,每次上高原都顾不得休息,争分夺秒筛查和抢救患儿,喘不上气就一边吸氧一边工作。李庆国团队还免费培训乡镇医院的基层医生,让他们熟练掌握心脏超声技术,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更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李庆国和团队真情救治病患、无私奉献爱心的故事激励、感染了许多人。很多中小学生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奖学金;“爱心妈妈”微信群网友自发组织给术后患儿送营养餐;多家企事业单位、爱心慈善机构纷纷募集善款……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不断汇入到这股爱心暖流中。

  李庆国获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吴  凯

  吴凯,男,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

  吴凯扎根农村中学任教20余年,为留守学生免费提供周末托管服务,发起实施“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认领54个留守山娃,并为学校300余名留守山娃结对了52位“山爸山妈”。

  2002年,吴凯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盱眙县仇集山区当老师。2011年,一场车祸使吴凯失去了左腿。他戴上假肢,忍痛走上讲台并坚持站着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吴凯做好课程教学之余还负责学校管理工作。长时间的行走,他的左残肢被假肢磨得伤痕累累,完好的右腿也因承受过多重量而变形。

  2016年,吴凯发起实施“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儿童“1+2=1”志愿服务项目,为学校里每一名留守儿童结对一名“山爸”老师和一名“山妈”老师,组成一个“爱心家庭”。吴凯又为“山爸山妈”制定亲情呵护留守山娃“五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次看望问候、每周一次沟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学期一次亲子活动、每学年一次节日陪伴。该项目2019年在盱眙县推广,至今已组建“爱心家庭”5000多个,惠及留守儿童近7000名。吴凯的默默付出,也影响着他帮助过的孩子们。如今,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自发组建“山哥山姐”志愿服务队,和“山爸山妈”们一起关爱留守的学弟学妹们,让爱接力涌动。

  2019年,吴凯担任仇集中学校长,他筹集资金给所有班级装上空调、宿舍装上吊扇,尽其所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他为孩子们争取到20台古筝,带领“山里娃”古筝社团走进县大剧院表演;他带领同事下乡收集石器180多件,在校园里建起“石博园”,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孩子了解农耕文化的基地。多年来,吴凯为贫困学生募集10万元资金,还积极筹措80万元用于校园改造建设,如今的校园焕然一新。2024年8月,吴凯调任盱眙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继续用心用情关爱特殊学生。

  吴凯荣获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秦  凯

  秦凯,男,汉族,1989年2月生,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镇苗寨村村民。

  一辆三轮车滑入水渠中,秦凯毫不犹豫跳入冰冷的河水,3次潜入水中,勇救祖孙4人。

  2022年3月29日15时许,响水镇小浦居委会居民彭某的婆婆骑着三轮车,载着彭某和两个孙女外出游玩。行至该镇苗寨村昔阳渠东侧路段时,因前方道路被车辆阻挡,向后倒车时操作不当,三轮车失控冲进渠中,河水瞬间灌进车内。祖孙4人无法打开车门,只能在车里大声呼救。

  秦凯隐约听到一阵呼救声,当即循声四处查看,发现有人落水,便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向河中央快速游去。扎到水下后,他发现河水太深,根本踩不到底,使不上力气。于是趁浮出水面换气的工夫,向闻讯赶来的群众喊道:“快拿铁棍来,拿绳子来!”接过铁棍,他一个“猛子”扎了下去,用铁棍撬门砸窗,但因铁棍太长没有着力点,再次无功而返。就在他焦急万分时,周边工地开吊车的工人送来绳索。秦凯拿着绳子第三次扎入水中,摸索着将绳子牢牢绑在三轮车保险杠上,最终把三轮车重新拉出水面,将落水的4人全部救出。

  上岸后,秦凯发现落水4人脸色发紫、没有呼吸,他立刻指导大家进行心肺复苏。持续两三分钟后,除了最小的女孩,其他3人先后苏醒。随后赶来的120救护车迅速将4名落水者送到医院,经过治疗相继脱离危险。

  作为响水县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大队的志愿者,秦凯总是积极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大队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经常跟着队伍走进公园广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走进学校进行应急救护技能培训,走进社区开展公益宣讲活动。

  秦凯荣获“最美救护员”称号,入选“江苏好人”。

  缪梅清

  缪梅清,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五秦村村民。

  缪梅清始终牢记“缪家爱救火,一代传一代”的家训,50多年来跟亲人们义务救火,成功扑灭火灾3000余起,减少群众财产损失2000余万元。

  缪家祖辈就承担了四邻八乡的灭火工作。缪梅清虽然从小一条腿受伤致残,但并不影响他义务救火的决心。1971年,缪梅清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消防龙头。灭火队有6名队员,由缪梅清和他的兄弟们组成。50多年来,只要接到火警,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要任何报酬。2017年2月的一个傍晚,镇上一家油品厂突发火情,缪梅清接到救火电话,立马丢下饭碗,带领大家奔赴现场,寻找水源、铺设水带,协助消防队员灭火。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扑救,火情终于得到控制。2022年年初,邻村一户人家失火,缪梅清在救援中被火星溅到,衣服着火燃烧,他边脱衣边跳到附近河里,从河里爬上来后,又不顾寒冷赶紧疏散围观群众,防止更大事故发生。

  2005年,缪梅清将祖辈传下来的一台清朝年间的灭火木质水龙无偿捐献给江苏省消防单位。多年来,缪梅清钻研救火设备,将自家院子改造成“生产车间”,除锈、铣削、打磨、焊接、喷漆……一道道工序过后,手工水龙、手扶拖拉机等,都变成了称手实用的消防装备,他也成了当地消防救援部门认可的消防器材专家。

  缪梅清对洛社镇石塘湾片区的村头巷尾非常熟悉,在火灾救援中发挥着“迅速响应、预先研判、机动灵活、灭早灭小”的重要作用。消防救援部门将他们纳入当地消防救援体系,作为重要消防应急机动力量。缪梅清不仅参与救火,还向村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帮助村民及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周边地区火灾发生率显著降低。

  缪梅清荣获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李庾南

  李庾南,女,汉族,1939年11月生,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

  从第一天走上讲台,李庾南便立志要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好老师。60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用独有的“一个不少、个个合格、普遍优良、部分优异”育人格局,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被誉为“真正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

  1957年,李庾南来到南通市启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和班主任。从此,她潜心钻研教学方法,用心用情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里,悄然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蜕变。她注重遵循学生成长内在规律,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差异,为每个学生设置个性化目标,激发学生的自驱力。她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更多提问和探究的机会。她在班级中以小组形式开设“小课堂”,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互相交流,达到丰富彼此、巩固知识的目的。

  1978年,她创立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获得了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李庾南在教育实践中领悟到,育人首先是自我反思、监督和调控的“自育”过程,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努力让学生“长出精神来”,通过培育学生德智共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她将多年育人心得进行总结,淬炼出“自育、互惠、立范”的“班级育人”主张,这项研究成果又获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她撰写专著11部,参与拍摄教学讲座290余讲;成立“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累计培训3000余名初中数学教师。她还热心投身公益服务,每年义务承担县(市、区)400余名乡村初中教师培训任务。如今,李庾南依然在三尺讲台上躬耕,用实际行动诠释和传承教育家精神。

  李庾南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谢  茗

  谢茗,女,汉族,1959年12月生,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黄埔花木专业合作社社长。

  谢茗怀揣“帮助邻里乡亲共富”的理想,回乡带领联丰村80余户家庭脱贫致富,16名村民成为种植大户和花木经纪人。她坚守信义,累计让利花农3000余万元。

  创业成功后的谢茗心系家乡,1999年,她回到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联丰村建立苗木基地,以双倍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500亩土地,并为村民提供业务培训和工作岗位。在她的带领下,联丰村苗木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苗木种下后,村民们最怕的就是滞销亏本。谢茗承诺,“放心,你们种,我包销。”2021年10月,谢茗参与的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道路扩建改造项目需要80多个花木品种,有人劝她在周边收购苗木以减少运输成本,谢茗却固执地来回多跑数千公里,回乡与60余户花农签订收购合同。她鼓励帮助有“闯劲”的村民到联丰村及周边承包土地,让他们的生活从“田间劳作”转变为“花间致富”。

  谢茗承接的工程大多在外地,从施工到管理,她都会尽量带上家乡的“农民工”。2009年12月,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项目工程完工在即,甲方突然提出要将航站楼东侧的通道改建成生态景观护坡。临近春节,工人们个个归心似箭。谢茗给大家开出总计100万元的加班费,激励大家加班加点,最终提前6天高质量完工。

  1993年,当她知道本村特困户倪琳娣双目失明,儿子病逝,生活拮据,便主动帮扶。20多年间,她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老人,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直至老人94岁病逝。她一心牵挂着“一老一小”,每年都会到金坛区白塔和后阳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她设立“谢茗奖优助困金”,帮助贫困学生。谢茗用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桥铺路的公益资金累计已超1000万元。

  谢茗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钟佰均

  钟佰均,男,汉族,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钟佰均放弃县城高薪工作,回村担任村支书。他秉持“幸福不会从天降,苦干实干拔穷根”的理念,找准尼龙颗粒加工产业发展新路;他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坚守为民初心,推动民生工程、乡风文明“双提升”。

  20多年前的西棘荡村,是一个荆棘丛生、交通闭塞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七八百元、村集体负债近20万元。为找到村庄发展的产业支撑,钟佰均三下宁波招商,带领村民修路建厂、拉电通水,终于说服客商投资。2000年,全村第一家尼龙颗粒加工厂建成投产,当年就盈利40余万元。钟佰均天天跑市场、跑信用社、跑供电公司,千方百计争取资源,他还每年以个人名义为农户担保贷款超300万元。2010年,西棘荡村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尼龙颗粒加工专业村。2023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0.4亿元,人均纯收入4.78万元。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钟佰均意识到必须淘汰当前散乱粗犷的生产模式。2016年,西棘荡村关停小作坊140余家,一年后投资1.2亿元建成村集体企业“连云港永泰塑业有限公司”,借助“支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投产当年就实现产值1.9亿元,吸纳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入园工作,人均月增收近4000元。2021年,占地1036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获得批复,园区配套了完备的废气、废水处理设施,实现了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

  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里铺设了“四横四纵”主干道,先后建成15栋多层和502户农家别墅,80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住上了“城里房”。针对困难群体,他实施“暖心工程”,推进“暖阳”志愿服务、党建专员挂钩帮扶等项目,面向全村实行免费医疗,并设立爱心基金会,先后资助困难群众130万元。村里还建设了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德善长廊,每年拿出270万元奖励文明行为,农民运动会、西棘荡村晚等活动也越办越红火。

  钟佰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盖钧镒

  盖钧镒,男,汉族,1936年6月生,中共党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盖钧镒60余载躬耕在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第一线,创新育种技术,大幅度提高大豆育种效率;他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探索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法;他坚守高等农业教育前沿,培养学生超万人。

  1980年,盖钧镒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担任客座助教。大豆虽原产中国,但美洲通过种质研究、杂交选育将大豆的单产大幅提高至中国本土单产的两到三倍。盖钧镒看到了差距,抱着“在大豆领域中国不能落后”的想法,决定“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回国之后,盖钧镒跑遍了大豆生长的每个地方,搜集原产中国的大豆种质资源。当年还没有用于保存的设备,盖钧镒和学生们就买来酱菜瓶子,里面放上干燥剂密封,将搜集来的3万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存放在几万个瓶瓶罐罐之中,通过不懈努力,现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自给率只有15%左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盖钧镒牵头创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在东北、黄淮海和南方三个大豆产区建立育种研发基地,先后培育出60余个大豆新品种,其中南农66、南农47突破了国家大豆高产攻关的目标。他提出“大豆南下”计划,在三亚崖州坝头基地对世界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性鉴定和遴选,发掘到亩产超过500斤的品种,远超国内平均亩产270斤的水平。他努力推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我国大豆自给率稳步提升。

  “要想大豆发展得好,人才是关键。”盖钧镒从未离开课堂,60余年来,他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200余名。如今,88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埋首实验室、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学生科研,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一粒粒直径不到1厘米的大豆,为的就是“中国田里中国种”,早日实现“大豆自由”。

  盖钧镒荣获国际种业科学家奖、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终身成就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严  慧

  严慧,女,汉族,2003年5月生,中共党员,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12岁时,严慧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操持家务和农活,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实现了“带着奶奶上学”的愿望。

  当年,严慧6岁时,母亲离开了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端起了锅碗瓢盆,扛起了锄头铁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她和双目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每天天色微亮,小小的身影就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每个暑假,她背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喷雾器喷药治虫,手上、胳膊上、腿上被农具磨出血泡、被野草剐出小口子。奶奶体弱多病,她每天半夜都要醒几次,看看奶奶是否安好。在严慧中专二年级寒假的一天夜里,奶奶突发脑血栓,她深夜骑车把奶奶送到20多公里外的城区医院,使奶奶得到及时救治。

  2018年,严慧考入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由于放心不下奶奶,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带着奶奶走进校园。2021年,她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以高出本科录取线5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淮阴师范学院,她再次向学校争取,带着奶奶一起上大学。严慧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她在学校申请了勤工俭学岗位,并在校外兼职。因为奶奶眼睛看不见,还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她,每次应聘,她都只有一个要求,“中午、晚上必须回家去”。

  每年寒暑假,安顿好奶奶,严慧都是一边打工一边参加公益活动。她先后参加了为环卫工送清凉礼包、前往中小学讲党史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500多小时。2023年暑假,得知邻村女孩小莹因家庭变故准备放弃读大学的消息,她主动与其结成姐妹,重新点燃小莹对生活的希望。那个曾被无数人牵挂和爱护的严慧,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一束光。

  严慧荣获江苏省“三创”优秀学生、江苏“崇德守信”好青年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殷志兰

  殷志兰,女,汉族,1949年1月生,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新德村村民。

  50多年来,殷志兰无微不至照顾父母、养父母、伯父母、公婆等8位年迈多病的老人。她在花甲之年发起成立“殷志兰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

  7岁时,因家庭贫困,殷志兰被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姨妈。1970年结婚时,她与丈夫约定“结婚不离娘家”,照顾起养父母、生父母和没有子嗣的伯父母、公婆等8位老人。为了养家糊口,家里8亩半土地上的所有农活都压在了殷志兰夫妇身上。每天凌晨三四点,殷志兰就早早起床做早饭,给身体不便的老人喂饭,接着再洗衣服、做家务,安顿好老人后,匆匆忙忙下地干活,快到饭点再赶回来给老人做饭喂饭,接着再下地干活,农忙时要到半夜才回家。

  随着8位老人逐渐高龄,身体每况愈下,2位患阿尔茨海默病、2位患脑梗、1位患心肌梗死、1位患美尼尔综合征、1位瘫痪、1位大腿有疮,在丈夫的支持下,殷志兰放下农活,全身心照顾老人。每天一睁眼,她就开始忙乎8位老人的饮食起居。数十年辛劳,让殷志兰落下一身病痛,她却毫无怨言。在她的照顾下,8位老人的平均寿命达92岁,在全村传为佳话。

  殷志兰相继送走7位老人,剩下90多岁的养母在殷志兰的悉心照顾下安享晚年。殷志兰身上的担子减轻了,她主动找到村干部说:“我照顾老人经验比较丰富,我要当一名志愿者!”2016年4月,“殷志兰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在殷志兰事迹的感召下,42位村民加入团队,累计服务老人1300余人次。常有人问殷志兰累不累,她总是笑着回答:“当志愿者,让我感觉更年轻了,能够帮助到别人,我特别高兴!”

  殷志兰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