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炭基材料研发与应用及产业化项目、江苏苏智云蟹数字产业链总部项目、养殖生物安全智能化解决方案项目等23个项目现场签约;农药风险监测与创新应用公共研发平台、兽用疫苗分子设计与制剂公共研发平台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揭牌……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5月17日,由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浦口区农业农村局主办的2024年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发展大会成功召开。这几年,农创中心始终瞄准“农业硅谷”建设目标,不断以科技创新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以实际行动注解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农业变革。

  向“绿”而动,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

  在此次发展大会上,23个涉农高科技项目现场签约,这既是招商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其中,功能炭基材料研发与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陈温福院士在全国率先提出“秸秆炭化还田”的理念,并发起成立了“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次签约项目明确,在农创中心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省级功能炭基材料研发中心,服务生物炭产业链。“希望在农创中心这一欣欣向荣的平台上,在浦口区内打造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特色低碳农业产业样板,向江苏省推广实施解决农业、林业和城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化利用,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无废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陈温福院士说。

  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底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绿色”中寻竞争优势,向“绿色”要发展效益。目前,农创中心已集聚沈其荣院士团队和江苏农环、思威博生物科技等一批企业,利用“生物+分子膜”技术实现畜禽粪污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微藻技术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利用厌氧发酵及生物质发电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综合利用。中心将进一步挖掘利用更多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重点布局耕田保护、减肥减药、低碳循环等领域,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形成更多绿色产业和应用场景,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

  向“新”而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在此次发展大会上,农创中心发布了包括哈茨木霉菌NJAU4742靶向根系调控技术、河蟹智能分选机、十字花科叶菜类蔬菜系列化杂交F1代新品种、“生物+气流膜”智能发酵系统等在内的10项新技术,同时3家入园企业发布涵盖了元宇宙、AI等新技术应用农业领域新成果。

  来自南京思农生物有机肥研究院研发的哈茨木霉菌NJAU4742靶向根系调控技术,是从沈其荣院士团队菌种库资源中挑选出优质木霉菌株,重构土壤健康微生物区系、高效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已在水稻、西瓜、香蕉、大蒜、茶叶等作物上大规模应用。河蟹智能分选机则是由赵春江院士团队采用机器视觉、自动称重、无损检测技术,实现了河蟹品质特征的高效分选及数字化管控,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空白,目前在南京、常州、盐城等地大闸蟹养殖基地推广应用。作为中心入驻企业,国内数智化养殖领域的龙头企业,南京亥客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养猪元宇宙产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将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高科技公司的使命就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转化为农业企业和农民可应用的高性价比科技产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农药风险监测与创新应用公共研发平台、兽用疫苗分子设计与制剂公共研发平台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大会现场进行了揭牌。至此,农创中心内包括长三角地区叶菜类蔬菜遗传育种、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等在内的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全部挂牌运营。中心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愈发强劲。

  向“高”而攀,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农创中心与马鞍山、连云港、高淳等地农业农村局在发展大会现场签订了辐射引领项目合作协议。

  为持续推进成果应用,并充分利用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实施技术集成输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心以成果推广运营公司为主体,以市场化模式推广“十大技术、十大产品、十大服务”。同时,线上优化科技供应链全链平台,线下拓展科技成果展示馆内容,利用平台品牌影响展示推广。

  小满未满,万物可期。中心将继续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落地一批引领性、创新性项目,促进一批创新科技应用推广,一步一个脚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