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催人奋进。3月2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4年工作推进会议上,一批考核优秀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捧回了沉甸甸的奖牌。以视频会议形式,会议一路从省里开到基层,在全省掀起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的热潮。

  作为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自2018年起,江苏省委聚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这个首要任务、调动干部积极性这个关键问题,连续六年深化推进综合考核。

  六年来,在考核“风向标”“指挥棒”“助推器”的引领驱动之下,全省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自觉,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氛围更加浓厚,一批政治过硬、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得到重用。

  现场参会,“瞭望君”从中关注到一些变化:

  此次综合考核,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奖”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特别奖”首次亮相,专门用来奖励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效等专项工作中有特色、举措实、成效好的单位。因此,除了一批在高质量发展“全能冠军”得到了荣誉,一些扎实推动各自领域工作并取得突破的“单项冠军”也得到了激励,对积极性的调动更加充分。

  此外,从往年的“总结表彰会议”到今年的“总结暨工作推进会议”,几字的变化带来新的意味。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重大要求,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考核“成绩单”是沉甸甸的答卷,也是激励和鞭策,传递出不一样的动力。一些地区单位表示,要更加自觉对标对表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要任务,保持“归零心态”,在新的“起跑线”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态。

  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要求,全省上下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确定更高的目标追求,拿出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落实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扎扎实实的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共同担当好“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

  “瞭望君”以为,无论是拿出“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还是鼓励大家“干事创业、争先创优”,传递的意思都很鲜明:考核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干事创业。

  那么,如何持续放大综合考核“以考促干”效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发展、干事业上来?信长星强调,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强化导向引领,优化考核流程,注重结果运用,减轻基层负担,推动综合考核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更好激励全省上下干事创业、争先创优。

  历经六年探索,江苏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就在于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形势任务,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通过综合考核,全省上下考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认识、新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质态。有的地区单位在综合发展水平上实现了跃升,有的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上取得了突破,有的在特色发展上塑造了亮点,有的在打基础利长远上积蓄了新的优势,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各单位晒出的部分“成绩单”。分享喜悦的同时,我们一同期待他们继续鼓足干劲、奋勇争先,明年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的精彩答卷。

  无锡连续第6年获得设区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无锡新吴区、江阴市荣获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得2023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攀高筑强,在转型发展的能级跃升中,新质生产力引领无锡高质量发展跑出新的加速度。去年以来,无锡积极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网状”产业集群和“链式”优势产业链: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4个产业,打造“高而强”的地标产业;聚焦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等6个产业,打造“大而强”的优势产业;聚焦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5个产业,打造“新而强”的未来产业。

  去年,无锡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年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63家,位列全省第二;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产业集群营收超2000亿元,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为全省第一;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8%、51.8%。

  创“新”提“质”的万千气象涌动,去年无锡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家、企业技术中心113家,均创历年新高;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7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至3.4%;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科创载体350万平方米、科创飞地48家;引进大学生10.5万人、高层次人才1.3万人。

  常州获得“第一等次”,成绩亮眼,收获颇丰。

  对于常州来说,2023年是标注城市历史时刻的一年。去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达18.8万元,成为江苏第5座万亿之城,走出了一条实体支撑、自立自强、内外兼修、融合均衡、勠力同心的奋进之路,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常州GDP“破万亿”,靠的正是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去年常州新能源产值达768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56.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新能源之都”的品牌愈发响亮。去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近68万辆,产业集聚度全国前3,投资热度全国第1,全国每出口的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产自常州。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常州坚持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去年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聚焦建设高品质生活,擦亮“六个常有”民生名片,不断增进百姓福祉,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2万元,位列全省第四,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1.78∶1,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南通连续第6年站上设区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的领奖台,有何“秘诀”?

  过去一年,南通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三个年”活动,深入推进产业倍增、城市更新、债务管理“三个三年”行动,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项目建设季度观摩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四项机制”,高质量发展在应对困难挑战中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围绕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调优结构“一个总目标”,南通努力构筑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两大战略支撑”,激发跨江融合、优江拓海、园区扩能“三大动力”,提升创新、产业、交通、城市“四大能级”。去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幅全省领先,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

  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去年南通所辖7个县(市、区)你追我赶、拼搏争先,经济总量全部超1300亿元,形成“七虎争雄”发展格局。南通开发区、苏锡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不甘示弱,比学赶超,南通市委市政府设立“龙虎榜”,每季度颁发“流动红旗”,形成“十强逐江海”生动局面。

  泰州也捧回了设区市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的好成绩。

  去年,泰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紧扣“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扎扎实实、踏踏实实谋划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既有底气又很提气的发展答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站稳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去年,泰州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开工138个、新竣工101个,入选省重大项目21个、重大工业项目41个。总投资100亿元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105亿元的20GWh快充储能电池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或“1+4”产业项目比重超过3/4,长城汽车、青山不锈钢、合全药业等“一个项目带动带活整个产业”的重特大项目越来越多。

  以发展高度托举民生温度,不断擦亮“幸福底色”。2023年,泰州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6个,新(改扩)建学校37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9万个,普通高中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3.15个百分点,“学有所教”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均居全省首位;改造提升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80个,新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家;新(改)建特色体育公园6个,新增健身步道52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至4.5平方米。

  2023年度综合考核中,江苏大学再次荣获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组第一等次,这是学校连续4年获此殊荣。过去一年,江苏大学交上亮眼答卷,学校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水平,办学关键指标持续实现新突破。新增2个ESI前1%学科,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42位。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国家一流课程15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评中国专利金奖1项(全国仅5所高校获奖,江苏唯一)、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4项(省属高校第2),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连续4年入围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新增国家数字农业装备(人工智能和农业机器人)创新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