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培大育强成果丰硕,净增“四上”企业1598家,新增产值超50亿元企业4家,3家企业成功上市……

  2024年,深入实施培大育强工程、企业上市“鹏程计划”,预计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家、上市企业5家……】

  培大育强——在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出现,一个个数字展现出徐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内在逻辑,诉说着徐州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追求。

  企业“长高长壮”,才能在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徐大强”们加速“成长”的背后,既体现了企业抢抓机遇和市场的决心,更见证了徐州的招商力度和营商温度。

  让我们一起沿着时间线梳理“徐大强”成长记,探寻他们如何立足徐州,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从“起跑”实现“领跑”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建设有力

  “徐大强”成长飞速

  1月17日,在新凤鸣徐州基地,现场技术人员紧盯17-R01终缩聚反应釜安装过程。各参建单位靠前谋划、科学部署,提前做好道路维护、吊装平台基础施工等工作,整个吊装过程一气呵成,最终缩聚反应釜平稳就位。

  梳理时间线,大徐发现该项目从落地到开工仅仅4个月,从建设到投产仅仅1年4个月,从投产到产值突破50亿元花了不到2年。

  在新增的4个产值超50亿元企业中,“一鸣惊人乘风起”的新凤鸣真正实现了“拿地即开工”,跑出“徐州加速度”。

  公报显示,新凤鸣集团拥有桐乡洲泉、湖州东林、平湖独山、徐州新沂四大基地。

  新凤鸣这个“大块头”愿意走出浙江,落地江苏,既体现了企业抢抓机遇和市场的决心,更见证了徐州的招商力度和营商温度。

  招大引强和培大育强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徐州产业经济发展强筋健骨。

  “徐大强”龙兴泰是徐州重大项目,也是邳州碳基新材料的龙头项目。

  2019年8月开工建设,2023年1月试生产。2022年建设期间,在龙兴泰项目建设现场,25家施工单位交错施工,50个点位开展同步作业。

  “当时每天厂区往来的物料车辆就有20多辆。”龙兴泰项目副总经理朱刚告诉大徐,“疫情期间,为把影响降到最低,邳州经开区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保证施工材料运输,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按时投产达效。”

  投入变产出,期待变现实。

  如今在龙兴泰厂区及中央控制室可以看到,目前4座焦炉全部投产,所有设备全线打通,进入试生产阶段。

  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开票销售收入100亿元,税收1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

  有魄力、有耐力、计长远。

  长于地面的枝繁叶茂,向下深究是根与土的彼此相融。凭借细致专业的平台服务和优质营商环境,徐州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产业有链

  集群量级显著提升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大块头”的选择和布局,显示的是一座城市的产业观、发展观。

  不久前,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润光能”)首发过会,拟登陆创业板。

  此次新增产值50亿“大块头”名单,中润光能子公司中润新能源(徐州)有限公司榜上有名。透过中润,再次聚焦到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之一——绿色低碳能源。

  “大块头”最大的“虹吸力”还在于强劲的支撑带动能力,实现产业链式布局、集群发展。

  2022年,全市重新梳理产业,研究发布《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集群成长步伐加快,集群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50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背负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迫切压力,徐州大举发力新兴产业,新能源版图正徐徐铺开。

  2023年,徐州在全省率先编制发布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绿色低碳能源产值达到1327亿元、增长8.1%。

  今年,我市提出重抓产业集群培育。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提升产业集群量级。积极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基础和关键支撑作用。

  2024开年,徐州迎来一个百亿级新能源项目,比亚迪(徐州)钠离子电池项目1月4日正式开工。

  建设“开门红”点燃高质量发展“热潮”,各板块各地区结合实际,绘出了澎湃人心的产业发展“路线图”。

  • 丰县、沛县、睢宁、邳州、新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项目+培大育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高频词;

  • 铜山、贾汪推进项目招引建设走深走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行动;

  • 鼓楼、云龙、泉山聚焦“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辐射力、增强都市工业竞争力。

  全市上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更大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加速产业升级,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任何一次产业更迭都是城市“弯道超车”的机遇。大潮之下,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徐州,正蓄势待发。

  培育有序

  构筑优质企业矩阵

  过去一年,百甲科技、苏能股份、康力源3家企业接连上市,首发募集资金50.78亿元。

  一个个“徐大强”就像无数个超级引擎,成为稳投资、促增长的“压舱石”,不断夯实“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动能。

  企业的逆势增长、活力迸发离不开资本助力。

  市产业基金通过横向对接中金资本、国投招商等一流投资机构,纵向联合国家级、省级、区级基金,共同组建产业基金群,激活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为徐州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在产业基金的助跑扶持下,涌现出徐州博康、中润光能、徐工汉云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半导体、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徐州产业发展格局焕然一新。

  今年政府报告提出新概念——构筑优质企业矩阵。深入实施培大育强工程、企业上市“鹏程计划”。自“鹏程计划”行动实施以来,我市上市挂牌数量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企业上市梯次培育机制也已逐步形成。

  “上市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我市将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深化与证券、保险、资管、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紧盯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企业,定期上市顾问团专家走访调研上市后备企业,持续深入挖掘上市后备资源,对纳入目标企业后备库的企业,组织属地建立工作专班,一企一策,精准推进。

  截至目前,全市在省辅导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2家(其中创新层8家)。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多层次、可持续、高质量的“徐州军团”将再创新高。

  (实习生 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