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未来技术作为“基石”。实验室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江苏不断扩大实验室矩阵、加快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已获批牵头建设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立并召集首批55家实验室集结,共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重大需求,“国家队”再出发
“我们实验室所有人的任务和目标,就是为了这片蓝天。”11月30日,在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低碳智能燃煤发电与超净排放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朱法华对记者说。
面向国家“双碳”目标、能源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三大战略,今年,“低碳智能燃煤发电与超净排放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原“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成功重组,集合了国家能源集团电科院、东南大学和国家能源集团科环集团三大力量,加快实现燃煤发电“低碳、超灵活、超净排放”三大目标。如何让煤电实现绿色能源转型是重组后实验室研究的重中之重。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创新,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朱法华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煤电实现绿色能源转型的过程,也是培育新产业的过程。“燃煤低碳发电的燃烧器、超净排放的催化剂等都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的一部分,为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在2G、3G时代,我国移动通信未能争得先机,但到了5G、6G时代,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其中的部分重要技术支撑,就源于依托东南大学建设的“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前为“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面向6G的无线传输技术是目前该实验室的重点攻关方向。实验室潘志文教授告诉记者,无线传输算法要解决可靠传输和有效传输的问题,实验室已在6G无线传输技术、核心支撑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性能指标世界领先,部分技术已服务于国家重要工程。“比如我们研发的移动通信高频器件等,就是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验室的定位是应用基础研究,我们的使命是强链补链。”
在潘志文看来,6G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支撑,他将其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使能”技术。“6G是信息化的技术底座。比如数字孪生,需要依靠高速无线网络传输;再比如工业互联网,5G还不足以很好地支撑它,而6G将有望解决此问题。”
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有组织攻关
高水平实验室,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我省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已通过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31家,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信息、农业、制造、医药、能源、工程等领域。作为“国家队”,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未来产业,集聚一流科技人才、资源和设备,开展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添砖加瓦。
“实验室成功重组,对燃煤电厂实现低碳、超灵活、超净排放有巨大推动作用。”朱法华介绍,国家能源集团高度重视实验室重组,出台相关文件,将燃煤清洁低碳发电列入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支持将实验室建成“电力科技创新冠军”“体制机制特区”和“人才培养高地”。
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助于加快解决关键核心问题,研发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朱法华说,“实验室将进一步研究煤电耦合绿氢、绿氨、生物质、可燃固废和储能储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风光火储、风光气氢储多能互补关键技术等,支撑我国低碳超净排放燃煤发电关键技术再上新台阶。”
重组一年来,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组织方式不断优化调整。“根据科技部要求,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开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潘志文说,移动通信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体系,很多国家投入十几万人用10年才做出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电信联盟不久前发布《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明确提出6G六大场景,对行业而言极具挑战性,这正是我们要集结最优势力量突破的科研方向。”
为此,实验室牵头承担了多个国家项目,并改革了原有科研组织模式。“作为产业链的一环,我们期望整合产业链上的产学研机构和上下游资源,积极营造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良好生态,为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潘志文说,要研究如何控制6G的成本从而让其有商用推广的可能,这是产业界非常关注、也是科研需要解决的问题。
扩大实验室矩阵,江苏快马加鞭
“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未来产业,而未来产业的培育需要前沿科技作为支撑。”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重在体系的重构、基础科研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布局优化,应着力解决推动基础科学向前沿技术转化的机制设计问题,亦要解决新体制下同一领域关键科研力量如何整合集成发力的问题。“全国重点实验室应将研究问题聚焦国家战略必需和产业创新必争的领域,发挥重组之后建制化、体系化和集成化的优势,开展使命导向的基础研究,产出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明晰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顶天立地’的角色定位,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实验室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还建有国家实验室1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40多家,基本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江苏省实验室体系。
为了提升我省实验室整体竞争力和贡献力,今年8月31日,江苏实验室体系建设再出“大动作”——由苏州实验室牵头,在苏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及部分省重点实验室等共同组成的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成立。联盟首届管委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实验室主任徐南平担任,联盟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由省产研院院长刘庆担任。
实验室联盟已向首批55家成员单位吹响集结号,共同推动构建高水平合作、交流和共享平台。刘庆介绍,联盟将促进实验室与区域特色园区、行业骨干企业等形成互动,引导实验室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创新资源信息等充分共享,建立跨学科、大协作和政产学研融通的创新合作机制、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江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不断扩大实验室矩阵、完善实验室体系建设,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乘数效应”,江苏正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