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一场有趣又特别的“实景课堂”在南京汤山矿坑公园正式开课,这是2023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文明第一课”。全省各地的中小学同题活动随之纷纷拉开帷幕。探索生态系统保护对环境修复的重要性,打卡汤山矿坑公园;前往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了解长江江豚和南京本土生物的分布、习性及保护现状。这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户外课堂用新颖的教学场景、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普及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知识。

  “大家都认识哪些水生植物?”“湿地里长的水生植物有什么好处?”淮阴师范学院园林学博士许勇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除了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也是“生态文明第一课”的关注点。在题为《一“课”“度”》的公开课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志红从全球变暖原因、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江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授课,并带领同学们进行现场研学。

  “面向中小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旨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于心,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江志红说。在苏州的社区教室内,同学们通过网络直播认真听完了这堂课,环保志愿者讲师围绕课程主题,发起“个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开启绿色低碳生活”话题讨论。

  探索自然的种子从悄然萌发到开花结果,那一串串实验数据、一张张汇总表格和一次次实地调研,展现着孩子们对未来环保的畅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天更蓝、水更清。“我们不仅是环境问题的发现者,也是环境保护的探索者。”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方兴小学李周一说。

  把课堂搬进大自然。8月15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发布了4条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线路图,即南京生态版“City walk”(城市漫步)路线,以生态修复、生态党建、长江大保护、低碳生活为主线,同学们由此开启生态探索之旅。“拿到盖满章的‘City walk’打卡本,成就感满满。”参与活动的杨云熙同学说。

  在南京市,34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聚焦各类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场所资源,打造展示南京生态文明活力的文化新名片。“我们要通过创新‘生态+科普’教育模式,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实践课堂,推动‘景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讲解变互动’,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说。

  在江苏各地,生态版“City walk”路线不断扩展。8月上旬,淮安市生态环境局先后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代表,走进古淮河生态公园、金湖荷花荡风景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洪泽湖大堤。在金湖荷花荡风景区的植物园,郁郁葱葱、形态各异的植物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一片叶子的形状、一朵花的颜色都成了大家热烈探讨的话题。讲解员延伸普及生态系统组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同学们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苏州的“City walk”路线延展至社区。讲解员带同学们到苏州工业园区泾上社区的“平安里共享花圃”,参观“雨水收集器”“厨余垃圾堆肥箱”“自动灌溉喷灌”,了解身边的绿色低碳措施。该社区正积极打造“微型活水园”环保科普基地,优化雨水收集设备,增进居民对城市及自然界水循环的了解,引导居民爱护水资源。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陆卫东表示,青少年是未来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享有者,要通过“生态文明第一课”进一步了解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融入个人生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