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泰州>民生>正文

桥头镇大杨村14户家庭种了全村2600亩地

A-A+2014年5月27日11:04泰州新闻网评论

  去年夏收,姜堰区桥头镇大杨村家庭农场主姜奎忠一家累得够呛。“日工资开到100元都找不足干活的人手,发动亲朋好友忙了一周,才勉强过了关。”

  眼看今年夏收在即,姜奎忠却气定神闲,他和农机合作社有了约定,植保和收获耕作对方全包,“今后不再为用工不足犯愁了。”

  家庭农场携手农机合作社,大杨村在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雇工难催生农机合作社

  大杨村人均耕地不足0.8亩,种植结构以稻麦为主,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一直不高。近年来,该村在完善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截至去年年底,全村2600亩土地,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流转集中到14个家庭,实现了土地100%规模经营。

  土地规模经营后,最缺的是农民。大杨村村支书姜林说,当地农民的工资由最初每天40元涨到了目前每天80元。

  为啥土地一集中就缺用工,人都到哪儿去了?

  70岁的村民周龙山说,去年土地流转后,他每天上午散散步,下午打打牌。“干不动了,该歇歇了,以前困在田里没办法,现在乐得享福。”

  姜林介绍,过去,老人是村里种田的主力军。土地流转后,每亩田有700斤水稻的保底收益,家庭口粮基本不成问题,有很多老人选择享受生活。“现在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是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五六十个老人来这里打牌、跳舞、看电视。”

  为解决农场用工瓶颈,大杨村村委会主任姜东洋去年牵头成立了大杨农机合作社,并推出“田保姆”服务,农场主只要和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就可以享受到插秧、收割等“一条龙”服务。

  整合农机资源带来规模效应

  农机合作社的诞生受到农场主的普遍欢迎,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大杨农机合作社起步晚,目前仅有6台5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如何让农机服务覆盖全村?

  姜东洋做出了一个巧妙的设计,将全村14个家庭农场吸纳到合作社中。

  姜东洋说,村里的家庭农场都有多台农机,但又不可能做到装备齐全,各自的使用效率也不高。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就有了近百台农机可供调度使用。按合作社章程统一协调装备,统筹安排机械化生产,并且谁出机械谁收益。“抱团发展提高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现在,到了收获、耕作季节,全村的农活两周内就能干完。”

  此外,大杨农机合作社还推出了植保服务。

  姜东洋说,合作社今年招募了一支近50人的植保服务队,并开展了两次专业技术培训。在作业形式上,农场主可以全部包给合作社,也可以自备“机、药”,合作社只收人工钱。由于服务质量过硬,作业形式灵活,目前该村14个家庭农场全部把植保管理交给了合作社。

  锁定种植作业全程机械化

  为提高植保服务能力,下一步,大杨农机合作社计划租用和购买农用无人驾驶飞行器和喷杆喷雾机。

  “家庭农场主的需求就是合作社的机会。”姜东洋说,大杨村的家庭农场还存在育秧、稻谷烘干等服务需求。

  瞄准家庭农场需求,农机合作社将逐步购进相关农机设备。

  姜东洋说,他们的长远目标是,逐步推动当地家庭农场的统一整地、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割、统一烘干储藏等,最终实现种植作业全程机械化。

  姜堰区委农工办主任周亚平表示,大杨农机合作社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家庭农场的对接,对于农业耕作的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下一步,姜堰区将在全区推广大杨村的家庭农场加合作社的农业经营模式,力争两年内形成植保和农机服务村村全覆盖。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