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创新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座美丽古都,南京的城市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厚重的创新基因。6月21日,2021南京创新周正式启幕,紫金山创新大会上,全球前沿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线上线下齐相聚,围绕“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解锁美丽古都的创新密码,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南京答卷。

创新,成为城市发展不竭动力创新,成为城市发展不竭动力

  新标杆》》》

  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科创企业森林积厚成势,城市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大幅提升。科技部新近正式批复《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肯定南京“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新标杆体现出一组精彩蝶变的数据

  “十三五”期间,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3.38%、扩大0.39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至1.2万亿元、增长35.5%,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6507家、增长4.1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81.93件、居全国第三;南京在科技部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居第4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第21位。

  ——新标杆体现在一批成果的破茧而出

  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取得5G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等原创性技术突破,有力支撑了国家网络安全和产业安全。同时,南京正积极争创综合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共建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平台,创新策源地功能加快提升。

  ——新标杆体现为一波企业的枝繁叶茂

  持续做好移栽大树、培苗育树、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引入中汽创智、中兴通讯等一批百亿级高技术项目;积极构建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市独角兽企业达15家、居全国第五,“十三五” 期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5家;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标杆体现为一群创将的勇立潮头

  深入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开展“百校对接”和“生根出访”,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3700多名,他们之中,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有拥抱祖国的海归博士,有把科研成果从“书架” 搬上“货架”的研究人员……为了给各类创将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南京累计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90多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等载体,让南京创新融通世界、链接全球。

  ——新标杆体现为一种氛围的悄然而成

  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推出科技成果确权、人才评价、市场化运作、科创基金等一揽子改革举措,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目前,南京全市新型研 发机构已有400多家,孵化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9000多家。积极推进创新治理架构、高新园区“去行政化”等改革,各类主体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在南京,“空气中都散发着创新的味道”。

2021南京创新周以“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为主题2021南京创新周以“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为主题

  新风口》》》

  坚定创新驱动战略选择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南京站到了新的风口,必须坚定创新驱动这一战略选择。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基础厚实的现代产业城,南京的选择是坚定不移依靠创 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产业强市之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我们将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南京担当。”韩立明表示,南京将以实施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为抓手,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用创新为实体经济赋能,加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产业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赋硬核科技之能,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抢占未来发展赛道,加快未来网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水生态安全与健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健康食品智能制造等高水平创新平台集群,打造紫东 科创大走廊、麒麟科技城等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紧扣制造业发展需求,每年开展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炼就更多的“独门绝技”。

  ——赋绿色低碳之能,推动优势产业出新出彩

  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牵引,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智慧能源利用体系,打造江北新区碳中和示范区,创建江心洲和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聚焦钢铁、石化等产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技术变革,切实提升“含绿量”“含金量”。

  ——赋空间承载之能,推动创新布局优化升级

  构建“巷、港、湾、园”多层次创新布局,促进产业发展空间与科创功能空间高度融合。巷,就是南京独创的城市硅巷,通过盘活老校区、老厂区等资源,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港,就是积厚成势的大学创新港,集聚高校优势学科、研发平台和龙头企业,建设创新高地。湾,就是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南京“最想留住的幸运”找到“最想驻足的港湾”。园,就是整合全市高新园区,深化“去行政化”改革,完善“1+15”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赋开放融合之能,推动优质资源内联外引

  大力推进区域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打造南京都市圈网络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区域联合研发、平台共享、产业协作。积极深化校地融合,全力支持在宁高校建设一流学科集群、布局前沿科研平台,重点培育40家以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高效衔接。深入抓好全球融合,发挥国家级江北新区、自贸试验区等优势,不断完善海内外联动创新网络,持续扩大国际创新合作“朋友圈”。

  ——赋新型要素之能,推动发展环境高效集约

  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营商环境、创新环境同步升级。构建数字平台“强支撑”,推动工业互联网与产业生态圈相融共生,每年推出1000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创新产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用好金融资本“强杠杆”,发挥科创基金、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效应,引进更多创投风投,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等试点,为创新产业营造最友好的金融生态;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创新人才引培、流动、评价等机制,营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紫金山创新大会现场紫金山创新大会现场

  共赢创新合作未来

  创新犹如种子,南京就是它生长的土壤。南京各方也将当好“园丁”,耐心地培土育苗,为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创新创造的企业家、走在前沿的投资人、追梦逐梦的创业者构建一流生态,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创新之花、成就产业森林的根深叶茂。

  据悉,南京创新周是南京规模最大、层级最高、涉及面最广、成效最为显著的科技创新“主场活动”,启动于2019年,今年是连续第三年举办。前两届南京创新周的举办,共汇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嘉宾,发布1300多项科技产品,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1900亿元,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从首届的“创新南京、机会无限”,到2020年的“读懂城市创新”,再到今年的“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南京邀世界一起,共谋城市创新路径,共画未来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