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于昆山宾馆举行。会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为主旨,聚焦“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前”论题。
共同研讨理论热点、跟踪实践前沿、开展学术交流的学术专场,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承办,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昆山开放大学协办。
省内社科界数十位学者和特邀全国重量级专家与会。另外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主任王淑芬,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副研究员刘心怡,昆山市教育局局长王阳,昆山市社科联主席顾彩芳,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杭祝洪,江苏开放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殷,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处长张璇等参加会议。
世界正在发生改变,新时代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还有很多问号待解,需要在学术专场中挑战未知,让想象力更放开一些。
文化遗产的活化,让人充满期待
大运河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积淀成的活化石,与华夏民族精神同根同脉。
2019年2月,国家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旨在“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专场更具现实意义。
开幕式及专家主旨报告环节,由江苏开放大学原校长、省终身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崔新有主持。他感慨道:“江南运河的开凿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悠悠运河水,千载繁华地,民间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最好的写照。试想,假设没有这条运河,那么还会不会有唐宋诗词里的人间天堂?”
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荆晅在致辞中说,江苏是大运河起始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江苏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的建设,正努力把大运河江苏段建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品工程。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在讲话中对发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提出“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扩大相关文化宣传,做好相关成果转化”的具体建议。期待更多有深度、有价值、有反响的学术理论成果,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
70后昆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峰,面对如此多的社科界高人莅临昆山,喜形于色,索性放下讲稿即兴陈词。他不失时机地向与会者推介昆山,广撒“英雄帖”,请学者们把昆山作为研究样本,为昆山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主旨报告环节,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以《大运河文化中的英雄文化》为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特质,重点介绍了大运河文化中的英雄文化及其重要呈现。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沿线文旅资源数量最多、类型最全、密度最高的地区,共计有7个世界遗产区、2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家国家级博物馆和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千年运河焕新与未来运河已来》的报告中,谈到把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置于突出位置的路径,以及未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省政府参事、江苏省社科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原院长夏锦文,以《悠悠运河水韵文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实践》为题,介绍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入梳理大运河在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价值,结合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多学科、多角度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挖掘其理论富矿,探索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
专家们还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与社区教育两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专家学者触角多元,有启发意义
当天有陈书录等7位高校学者亮相主题发言环节,徐明君等13位入选优秀论文作者交流发言,吴玲、毕素华、沈光辉等专家点评,以及岳嵩、虞晓骏、吴光林、钱旭初4位主持人承上启下所用时间,各个环节都在掐点推进,一环套一环。为此,会务方设了两个分会场,与会者兵分两路同步对谈。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围绕这个宏大历史背景,学者各抒己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书录的《大运河文化与民歌的特征及价值》、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顾建国的《焕发运都胜境——以运河四大都市淮安为例,略述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永乐的《大运河研究的进路与展望》、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杰的《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的“大运河”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孙福轩的《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的《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家文化公园中博物馆的建设——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刚的《大运河苏北段“两红”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苏州职业大学教授陈璇的《诗词文化赋能江苏运河文化教育与传播》等报告,多纬度探讨了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如何持续发挥经济、文化功能的新思路。
交流会开始后,淮阴师范学院讲师吴颖的《从古建筑到视觉图形:漕运文化的转译与创新》、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助教生力刚的《淮山楚水,一种绝调——唐宋诗中江北运河的自然景观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荀武《大运河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景观改造研究——以宜兴丁蜀镇陶二厂街区为例》、江苏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韩江的《大运河扬州地域文化视阈下青花瓷旅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南通开放大学教授高洪波的《大运河文化孕育的张骞精神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启示》、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大学副教授谢素兰的《大运河苏州段特色文创街区培育路径与更新策略研究》、昆山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刘勇的《传承大运河文化,做“有戏”的社区教育》等报告,深入浅出,触角多元。
江苏省社科院《学海》杂志社主编毕素华点评时认为,入选论文提出了不少崭新的命题。她举例论文《运河园林文化的美学途径与历史意义》,对大运河沿岸的园林建造风格做了非常专业与紧凑的讨论,这对于欣赏与再造运河园林景观是有启发意义的。
“十八年磨一剑”,助推社科人才成长
省社科界学术大会始于2006年,今年是第十八届。多年来,大会始终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开放包容、力促精品”理念,成为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广的年度学术盛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用学术讲政治、以研讨育人才、以论见促发展、以成果展形象”的模式经验,已经成为江苏社科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
今年学术专场主题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并且首次放在县级市举办,是推动更多的社科名家大家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让学术大会更接地气。
多位专家学者对年轻的与会者讲,他们的学术研究之路是从学术专场开启的,参加的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篇获奖论文、第一次全省性的会议发言等,都与学术大会密切交集。这意味着,省社科联的学术专场,是社科人向更高的学术之路攀登的阶梯。事实上,学术专场召开前期,省社科联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研究文稿和典型案例论文。大会上陈述的文本符合学科研究的前沿、富有创新性,展示了青年学者的学术风采和研究潜力。
专家学者认为,大运河文化,是“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是综合性质的。大运河开凿出的大环境,已转化成人文环境。其中包括“新自然、新生态、新生产、新文化、新物流”环境等,形成了发达的“运河社会区域经济”。
一言以蔽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乘势而为,就是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聚集无限热能。
“十八年磨一剑”的学术专场,助推社科人才成长。会议结束前,大会向优秀论文入选者颁发证书。在他们身上,旗帜鲜明的观点,宣讲时沉着冷静,身上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一种本能般想要迎难而上的勇气。(文/梁平 图/范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