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文旅厅精心策划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吸引观者如潮;徐州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展频频成为热点。新春以来,江苏多个博物馆也推出繁花似锦的临展,为观众带来五彩斑斓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省财政厅持续加大对博物馆精品临展的支持力度。作为常规陈列的补充与创新,临展不仅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满足了观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而且通过门票销售、文创开发等多元形式为博物馆开辟了新的经济增收渠道,推动文化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挖掘文化资源,搭起交流桥梁
“长期固定的展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薛银表示,“博物馆通过举办临展,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文化视角,可以使观众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隐匿于岁月中的传统技艺和风俗习惯。”

《迎春》 王济远作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月28日起,常州博物馆推出“归去来兮——王济远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生于1893年的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王济远以“融贯中西”的笔触,在油画、水彩、水墨等领域开创出独树一帜的美学境界。此展汇聚了他70多件经典作品,让观众感受这位艺术哲人在追求东方美学中的诗意表达与情感抒发。

《牡丹图》 近代 李健、曾熙合作 无锡博物院藏
无锡“云薖园”,为北方华新纺织集团创办人杨味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是一座呈现中西合璧样貌的经典江南私家园林。3月8日起,无锡博物院从杨氏后人历年捐赠的书画中精选花卉主题作品,举办“玉颜新妆——云薖园旧藏花卉主题书画展”,将花卉植物与书画进行对比展示,呈现云薖园的勃勃生机与文化魅力。
临展,也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文物在此汇聚,开拓了观众视野。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大邦之梦”系列第三展“吴国的北方朋友”特展展出文物116件/套,得到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蚌埠市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中国海盐博物馆、江苏省江海博物馆、河北海盐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融·通——中国古代盐业金融思想的演进”展出了各类盐业金融相关展品上百件,解读古代盐业金融体系的形成;太仓市博物馆与金华博物馆联合推出“清风隽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和文人墨客的诗意雅韵;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联合淮安市楚州博物馆、淮安市博物馆举办的“淮上风物留翰墨——淮安馆藏明清书画展”展示明清传世精品书画的魅力;乐平市博物馆、浮梁县博物馆、玉山博物馆、鄱阳湖博物馆和张家港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拓古如新,一纸传承——乐平、浮梁、玉山和鄱阳湖四馆拓本联展”展出拓本精品64件(套),荟萃宋代以来的纪事、墓志、诏令等。

扬州木版年画展
“近年来,我馆设立了红色展览系列、中国雕版印刷系列、青少年科普教育系列、地域文明系列以及世界文明系列等五大临展系列,平均每年举办临展20多期。”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告诉记者,“其中,比较突出的临展系列有中国雕版印刷系列,展现出中国雕版印刷在世界印刷史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运用最新技术,带来全新体验
在临展中,新技术的运用将古老的文物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不仅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为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向知识与艺术的全新大门。

“小博问问”
问:“小姐姐,这个缂丝龙袍金线是怎么织进去的?”
答:“缂丝龙袍的金线是通过短梭回纬织入的,这种技法的织物被称为妆金织物。金线的使用增加了织物的华丽效果,使得缂丝龙袍显得极为尊贵。”
这是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游客和“小博问问”的一段对话。今年1月,“丝绸的故事——古今中外再想象”展览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幕,AI智慧讲解员“小博问问”带给了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观众可以结合自己的参观需求和兴趣爱好与“小博问问”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丝绸的故事,感受沉浸、互动参观体验。
“这是‘人工智能+博物馆讲解’的全新实践。”该馆副馆长沈洁解释说,“本次上线的AI智慧问答系统由国内首个文博垂域大语言模型——博问科技文史科学大模型为基础,是一个拥有无限容量的‘智慧大脑’。除了资料投喂提升其知识储备量之外,它还能通过和观众交流进行‘复盘’和更新知识内容。每一次与‘小博问问’的互动,都将促使它变得更加博学多才,实现真正的越用越博学、越问越聪明。”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吸引大量观众
2024年9月起,省文化和旅游厅选取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20多件文物,策划推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活动覆盖13个设区市,持续至2025年7月。在“见展——让文化活起来”展区,戴上AR、VR设备,能“穿行”于近30个精品展览现场:或徜徉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之间,或漫步在唐代洛阳城的繁华街头,或走进古罗马城中,一睹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贸易往来。在“见证——让遗产活起来”展区,观众仿佛置身于一条蜿蜒流淌的运河之上,乘着游船欣赏沿岸8省份17市风光。而在互动展区,古代人物仿佛从古籍中走出,观众可以与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墨客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将在4月推出‘山水清音——古琴文化展’,如今正在筹备中。”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吴怡透露,此次展览中有一项互动体验项目“太古遗音——数字古琴小程序”,这是一款腾讯公司开发的集三维展示、科普知识、琴谱查看、琴曲聆听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创新性应用,展示了传统古琴艺术的魅力。
新的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观众体验,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苏作技艺数智化技术省文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王柯介绍,实验室正致力于苏作技艺与文博融合,开发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项目与创意工坊。比如观众通过AR、VR等,可以“体验”苏绣、雕刻等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通过输入创意关键词、组合符号元素,生成设计方案,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碰撞。
促进文化消费,提供发展动力
临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多元深层的文化体验,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营收入,成为推动博物馆持续发展、迈向更高台阶的强劲动力。

青铜人头像
“展览在线上线下都火了,截至3月23日,参观人数为148265,门票销售为5690800元,文创收入488419元,语音导览240235元。”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告诉记者。
今年,徐州博物馆举办的“吉金万里——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展出承载着古蜀人的智慧与匠心的139件精品文物,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神秘巴蜀青铜世界的大门。来自神秘的三星堆遗址、璀璨的金沙文化,以其独特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和神秘的金器,展示出一个古老王国的繁荣与智慧。观众可看到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沉浸式领略巴蜀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
李晓军介绍,徐州博物馆还同时推出探寻古蜀文明系列研学课程,由资深研学导师带队,探寻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历史;科技研学实验室特研发并推出《穿越古蜀大科学》跨学科系列课程,采用脑科学教学法,通过对巴蜀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科学实验,感受4000多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巴蜀先民们的智慧与梦想。研学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特定领域知识的机会,也为博物馆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观众如潮
临展还显著带动了文创产品的销售。从2月22日到3月5日,“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巡展无锡站持续12天。记者从无锡博物院了解到,第一天超2万人入馆参观,打破锡博单日最高参观人数纪录。展览期间,无锡博物院的进馆人数也屡次破纪录——共接待观众18.55万人次,日均1.54万人次,单日峰值达23713人次。开幕首日,文创区的销售额就突破了40万元,截至3月5日,整个文创,还有非遗、美食等方面带动消费高达380万元。
2024年以来,常州博物馆根据年度特展精心开发特色系列文创,如“古海精灵——三叶虫化石及古海洋演化史科普特展”推出的“古海精灵”系列文创产品6大类20款;“寻龙·读城——中国龙文化与龙城常州”推出的“龙文化”系列文创产品5大类34款;“清平乐——常州宋人生活美学展”推出的“宋‘潮’”系列文创产品8大类24款;“我们生活的城市·常州——老与少的视界”推出的“城市记忆”系列文创产品8大类23款;“特展累计文创营收228.5万元,其中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冰箱贴、银鎏金水仙花台盏立体冰箱贴、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冰箱贴均为爆款。”常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施建刚告诉记者。
2024年9月以来,省财政厅会同省文旅厅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策划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临展,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的参观需求。据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比如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南京博物院举办了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锦绣江南: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巅峰创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了“梦华东京——北宋开封城”等展览。财政资金在做好公益性开放的保障基础上,还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博物馆使用文创收入等非财政资金,举办临展和社教活动,进一步吸引游客消费、体验。同时,省财政每年择优支持具有影响力的精品临展,对获得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奖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的博物馆给予必要奖励。
据了解,省财政厅、省文旅厅等部门计划进一步完善省直博物馆的财政综合保障机制,支持博物馆提升临展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水平,完善参与市场合作的相应机制,增加文创收入来源,更好满足观众参观需求。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