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
弦索叮咚、吴语婉转
一首改编的江南小调《无锡景·家国情》
成为2025年春晚江苏无锡分会场的主线
舟楫如梭
梦里星河
一帧帧江南画卷无锡
向世人展示了隽永千年的浪漫
而这首小调向上追溯
还蕴藏着南北文化沿运河传播流变的历史

作为江南小调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锡景》传唱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脍炙人口。
昆曲研究者、词曲学学者汪芒介绍,《无锡景》的曲调来源于北方的“侉侉调”,又名“卖油郎”“叹五更”,最早从山东一带沿大运河流传而来。在如今的山东省各地区仍流行着名目不同的“五更”小调,与“侉侉调”旋律基本一致。“侉侉调”虽源自北方,却在江南地区广泛流传、大放光彩,扬剧、淮剧、沪剧中都有吸纳该曲调,又传回北方的河北、北京、天津以及东北地区,形成“照花台”“探清水河”等曲牌,在二人转、北京时调、天津时调中仍能见到。
资料显示,清末至民国初年时,《无锡景》并无固定歌词,任由演唱者即兴发挥。1934年,无锡籍沪上滩簧演员王美玉演唱了《改良无锡景》,将当时无锡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景象写入歌词。王美玉以滩簧唱法加工此曲,诙谐而不庸俗,经高亭公司发行唱片,成为后来《无锡景》歌词固定化的雏形。
差不多同一时期,《无锡景》还曾被改编为诸多当时的流行歌曲,如周璇演唱的《花开等郎来》、吴莺音的《我有一段情》等。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电影亦采用该曲调作为插曲,如《三笑》中的《真心来相诉》、《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等。同时,因其优美动听,评弹、锡剧等各门类艺术家都曾用各自的艺术形式和方言演唱过这首小调。

千年运河上,历史的轻舟漂过,伴随着汩汩运河水的流淌,不同戏曲种类在这里诞生、交流、融合。百戏之祖昆曲,在昆山诞生;京剧源头的四大徽班进京,从扬州启程;从“滩簧”到锡剧,尽显江南水乡特色。戏韵悠悠,熏染着这方土地上的风雅生活,吟唱着一方文化与审美的传奇。
“戏曲的传播,大运河的作用是最大的!”戏曲史学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对记者说。在戏曲界一直以来都有“水路即戏路”的说法。“戏路”指戏班演出路线与活动区域;“水路”指重要的交通水道。水路带动经济文化发展,也形成戏曲活动的聚集。因为中国的自然河流都是东西走向,唯有大运河是南北走向,从而沟通了所有的水路,带动了文化的南北交融。

戏曲史学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
叶长海介绍,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不仅是一个吸纳各地戏曲的地方,其水路还是传播戏曲的重要通道。以清代的扬州为例,这座运河边的著名城市,曾一度聚集了各种声腔,除昆曲外,还有来自各地的声腔,如弋阳来的高腔、句容来的梆子腔、安庆来的二簧调,还有湖广来的罗罗腔等。“将如此丰富的南北戏曲吸纳于一城,除了北京,当时全国没有第二座城市能够如此,这显示了扬州非凡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容纳力。”
沿着运河,北方的戏曲传播到南方,南方的戏曲也传播到北方。产生于山东的柳子戏(东柳)曾沿着运河传播到苏州,产生于秦陇(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曾因来自北京的魏长生的到来,在扬州出现“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潮。这些都是北方戏曲沿运河传播到南方的显例。

因为明清时代政治中心在北京,南方戏曲向北京传播,很多情况下是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进发,来到北京的。叶长海介绍,一开始昆山腔也是民间的,但是在苏州、南京、扬州火了以后,也是沿着运河到了北京,“到了两京人士当中去了”,所以很快得到了发展,成为百戏之祖。
大家耳熟能详的“徽班进京”一事,大运河更是功不可没。以演唱“二簧调”为主的徽班,发源于安徽南部,而扬州盐商中就有很多来自徽州,喜爱家乡戏。所以,徽班在进京前,实际上在扬州接受了一段“艺术提升”的过程。后来,借助为乾隆做寿的机会,徽班从扬州出发,沿着大运河进入北京城,在与其他声腔同台献艺中,相互竞争,逐渐吸收、融合了其他声腔的精华,形成京师梨园的新面貌,催生了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国粹京剧。

一代又一代戏曲人沿着运河演出的记忆,还有这片广阔土地上百姓对戏曲的热爱,如今已沉淀为戏曲文化的深厚内蕴,这种开放包容、创新创造的精神,也一直在当代舞台上不断上演着。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