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共享发展,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江苏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把握新发展阶段共享共富的规律特征,推进共建共享共富不断取得新成效。
11月17日,记者来到江阴市长江村,汽车行驶至新长江集团楼下,记者还在纳闷采访为何不去村委会时,现场工作人员说这里就是,记者惊讶不已。
眼前是一座数十层高的大楼,周边是鳞次栉比的独栋别墅,整齐划一。全村的规划布局主要为村北沿江产业集中区、村南生态湿地、村中花园别墅。村北产业集中区辅以200亩农林科技园,既是生态屏障,又是宜工宜商的绿色“钱袋子”;村中120亩的中央公园,绿树成荫,818幢村民别墅镶嵌其中;村南建成1000亩的长江之星农业湿地生态园,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宜乐宜游的“氧罐子”。
作为“新村民”,新长江报主编吕晓波说,长江村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村民以捕鱼和种植为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江村陆续建起螺纹钢、中厚板、无缝钢管等钢产品轧制企业。到2021年,村级经济实体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营收突破1000亿元大关,净资产超300亿元。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富民,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1995年至2005年,长江村10年投入4亿多元,统一规划,分批建成818幢别墅,无偿送给村民居住。同时投入2亿多元,把别墅区的水、电、路全部建设到位,天然气免费入户,管线全部入地,24小时供热水。村里实现集中供暖,每年冬季供暖时间长达3个月。
村里老人算了一笔账,每年村里发的固定福利超过6万元,每逢重大节点、重要节日,村民还会有一笔额外收入。吕晓波说,新长江集团还成立物业服务公司,专职负责全村垃圾集中清运、污水集中处理、绿化全程养护。
共享发展不仅要求物质富足,更要求精神富裕,不断构筑思想文化高地,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11月14日,记者走进486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总经理朱宏兵介绍,扬州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国家级20项、省级62项、市级231项、县区级459项,非遗项目保护数量居全省第二。其中,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7名、省级99名、市级434名、县区级562名。
在时庆梅劳模创新工作室,柜子上摆满各式精致玉雕,小到手把件,大到装饰摆件,都栩栩如生。时庆梅介绍,扬州玉雕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她本人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这些年通过开设大师工作室等途径,将非遗技艺活化传承下去。
通草花制作的盆景栩栩如生;扬州刺绣制作技艺传承人一针一线中尽显巧夺天工;广陵琴派第12代传承人唐乃扬双手抚琴,一抚一挑间尽显锦瑟年华……而在扬州古街谢馥春直营店,抖音直播下单提示音响个不停。
今年9月中旬以来,谢馥春线上销售额约2000万元,单日销售最高突破200万元,发货量从日均数百单增长到最高1.8万单,抖音粉丝量从4万多增长到50万。
江苏谢馥春国妆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王桂明说,谢馥春品牌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妆企业,2020年谢馥春获评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
文化来自群众,将群众喜爱不喜爱、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作为判断文化产品是否优秀的根本标准,让文化品牌更多更好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总经理朱宏兵说,舞剧《大运扬州——琴鹤同鸣》里面展现了多种非遗,他们将它搬到旅游演出中,既有市场、有观众,也给传跳非遗文化的舞者带来了收入,效果十分显著。
扬州运河大剧院自2021年4月试运营以来,成功引进《只此青绿》《红色娘子军》《共产党宣言》等优秀剧目,累计完成演出及各类活动600多场次,观看群众超5万人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共同富裕呈现出新格局。早在2020年底,250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已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十年来,江苏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城乡居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做好民生兜底保障,是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江苏把特困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四大类群体全部纳入救助范围,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直面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江苏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生活更智能,出行更便捷,环境更宜居,保障更完善,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化为现实。
提高人民群众社会文明素养,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达的社会文明成果,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如何让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如今,走进486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仿佛走进一座非遗“大观园”,这里不仅成为扬州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还成为市民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新地标。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走出了一条非遗焕新之路,这些年,扬州通过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开展非遗进课堂、开设大师工作室、设立产学研基地等途径,让非遗文化传下来、活起来、动起来,持续焕发青春。
不久前,无锡原创舞剧《10909》成功首演,用艺术致敬中国载人深潜“奋斗者”;103个钟书房在“太湖读书月”活动期间集中亮相,共同扮靓城市书香生活新阵地;随着“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持续推进,阿炳故居、无锡县图书馆旧址等一批古建老宅焕新开放,成为展示无锡文化魅力的“最美窗口”。
无锡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无锡美术馆、无锡市文化艺术中心、无锡交响音乐厅等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中,项目建成后将极大优化城市文化设施布局、进一步彰显城市软实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文艺苏军”把江苏故事说到百姓心坎上;打造“书香江苏”品牌,将图书馆搬到田间地头……江苏把建设文化强省摆在突出位置,用文化润泽文明,用道德涵养文明,用治理保障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文明底蕴不断彰显。
地处长江之尾的江苏长江村、地处长江源头的青海长江源村,两村相隔几千里、发展模式截然不同,但肩负的职责使命却高度一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长江村社会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而长江源村为了保护长江源脆弱的生态环境,牧民告别世代居住的草原,搬往400多公里外的新建定居点。
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拈花湾·禅意小镇,则是将农民的种植园变成市民的打卡地。拈花湾项目在开发中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书写了环境与经济共赢、生态美与百姓富共生的发展传奇,这里不仅成为江苏新晋热门景区,还拉动当地超万人就业,带动杨梅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成为共建共享的典范。
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红利,由衷希望位于大江头尾的青海、江苏继续携手,共同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