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华夏文人雅士便以身佩香草为风尚
“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一部《诗经》流传
便是半部蒹葭草木
一部《楚辞》苍茫
便是半部兰芷清芳
香包文化沁香悠长
久而久之形成了佩戴香包的风俗
说起香包就不得不提
徐州源远流长的香包文化
就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
第三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上
徐州香包成为参观者的热门“打卡处”
特别受游客欢迎
吸引了各路媒体、摄影家争相釆访、拍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徐州香包
感受香溢千年的针绣艺术吧
好物 · 香包之美
香包,它是一个布与线之间,以针为牵引,相互交缠,相融而生的艺术。多用绸布制成,内装熏草、艾叶、香草等香料,有着“新、奇、美、真”的特点。如果说国画是纸面上的艺术,那么香包就是布帛上的艺术。
而流传于徐州的香包制作技艺更是别具特色。它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绣法工整细致,局部刺绣恭谨细腻,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在整体造型上,外观非常多样,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人物娃娃等。花样简洁、质朴极具装饰性。
细细观察这些徐州香包,图案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它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徐州香包不仅有大量的传统题材,还有徐州最具特色的两汉文化,如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西汉春耕图,“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诗,都可以绣在香包上。
与普通布袋不同的是,当你靠近香包,会闻到让人心旷神怡的香草味。徐州香包的内含草药种类十分丰富,白芷、川芎、芩草、排草、甘松等,数十种混合装袋里,装在精致的香囊之内。香气清香袅袅、清雅温和,不仅能安息定神,心情也随之舒畅悠远。
华美的云锦锁不住药草的沁香。2008年,徐州香包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徐州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传承 · 香包之源
香包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而屈原的一句“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佩香上升到君子的品格。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带香包的。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时徐州香包工艺已经出现了。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历经唐宋,到了明清时期,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香包工艺。
现如今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王秀英便是其一,她在继承传统香荷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
寻趣 · 香包之游
想要深入了解香包文化的话,不如去徐州贾汪,走进马庄香包文化大院,这是一座集香包设计、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从视觉、嗅觉、触觉全方位感受浓郁的香包文化和民俗风情。
进入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入眼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古色古香的建筑,香气扑鼻的各色香包。占地2000平方米的香包文化大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香包文化。
香味扑鼻的精致工艺香包,琳琅满目吸引眼球。民俗手工坊内勤劳的手艺人,在现场精心制作香包,展示了她们的精美工艺品——有鸳鸯戏水、松鹤延年等喜庆吉祥题材,敦实淳朴生动有趣的挂件、靠垫、香包、手袋,造型丰富可爱,尤得小朋友们的喜爱。
诗书礼义,衣食住行
那些属于华夏的优秀文化
都是传统在当下的延续
正如徐州香包一样
选择最传统的颜色
藏青、墨绿、枣红、浅灰、秋褐
选择最本真的草木之香
幽兰、白芷、芍药、菖蒲、杜蘅
闻嗅华夏最动人的芬芳
以敬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