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凝固在建筑中的文明印记,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流淌在生活中的群体记忆。

  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器物之间。一碗一瓢、一灯一案,我们打量着它们的色泽,聆听着它们的声音,触摸着它们的温度。人与物的交流,在日复一日间磨合出生活的模样。

  金陵巧工,巷里行当。

  老南京的匠气打磨出南京城的气韵。让小游带你一起,去探寻那些惊艳了世界的南京“非遗”背后的故事。

  南京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南京云锦、金陵刻经、南京剪纸,金陵琴派(古琴)都已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此外,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个;省级非遗项目80余个。

·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

花团锦簇 灿若云霞

  云锦是指在南京生产的,以锦缎为主的各种提花丝织物的总称,因其图案花纹典雅、色彩绚丽宛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图/雪琪图/雪琪

  南京云锦与苏州宋锦、成都蜀锦并称为“三大名锦”。云锦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被赞誉为“织金妆花之丽,五彩闪色之华”。

  云锦织造的发端可追溯至东晋的“斗场锦署”,元代设立官办织局后逐步发展,鼎盛于清。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云锦主要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四大品种,其中妆花是织造工艺最为复杂的品种,采用各种颜色的彩绒纬管,对织物图案做局部的盘织妆彩。

图/Lynn图/Lynn

  云锦织造工艺的特色是挑花结本、挖花盘织、妆金敷彩,用料来源宽广,工艺极为繁复。

图/雪琪图/雪琪

  生产云锦所用的织机名为大花楼木织机,长5.6米、高4米、宽1.4米,分上下两楼,上楼坐着提花工,下楼则为织手。

图/Lynn图/Lynn

  二人相对而坐,静默无言,手上的功夫环环相扣,令人拍案叫绝。即便是最为默契的提花工和织手,一天也只能织出5-6厘米的云锦,难怪云锦有着“寸锦寸金”之称。

图/Lynn图/Lynn

  提花工提起经线,织手妆金敷彩,抛梭织纬。一匹匹流云飞舞,变化万千的云锦便由此诞生。纬管交替,一梭一织,云锦织机的机杼声声在秦淮河畔奏鸣千年。

·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

薄如蝉翼 光耀粼粼

  金,散发着不灭、不褪、不腐、不锈的光芒,如同太阳在尘世间的化身,是人类亘古的追求。

  无论东方或西方,不论远古或当下,人们似乎总是有一种本能的冲动,想用那灿烂的金去装点人们所崇尚、所珍视的事物。因此,关于金的艺术,始终贯穿于人类的美学。

  你知道吗,南京有这样一门技艺,拥有将“一两黄金覆盖一亩三分地”的神奇魔力,以匠人的巧思巧手,把金的延展性发挥到极致。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历史悠久,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京金箔锻制工序繁多,真金经过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多重工序,化作薄如蝉翼,软似绸缎的金箔。

  据测算,一万张金箔竟只有一毫米厚,一张金箔的厚度大约只有头发丝的千分之三。

  时至今日,黄金早已不是至尊的专属。但黄金有价艺无价,那一张张轻盈的金箔,承载的是金陵古城中世世代代平凡人所创造的厚重底蕴。

·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

精雕细琢 古雅风韵

  提起“金陵”二字,烟波袅袅间,那馥郁的诗书气息便暗自扑来。

  在南京淮海路,有一座青砖灰墙、飞檐门楼的老宅,门额上刻着“金陵刻经处”,静静地伫立在闹市之中。你知道吗,在这一方古朴的宅院里,藏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广陵古籍刻印社、金陵刻经处、德格印经院联合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金陵刻经处也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之一。

  金陵刻经处始终保持着使用传统雕版印刷技术来刻印典籍的传统。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由雕刻、印刷、装订三大主要流程构成。

  写样、上样、刻字、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二十多道工序,皆以手工完成,完整地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术。

  金陵刻经处所成印本被称作“金陵本”,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无不展现着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对于每一位读者的关怀。

  在这个光怪陆离、高速飞转的现代社会,我们在琳琅满目的货柜前一次次动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浮浮沉沉。

  不妨时不时慢下来,去看看那一日只织五厘锦的提花工,去看看那一生只做精一行的老工匠,在那机杼声声、墨香阵阵之间,探寻这座城市最深沉、最隽永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