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泰州>民生>正文

于涛:在历史场景中还原真实的曹操

A-A+2014年11月13日09:14泰州新闻网评论

  人物名片:于涛,历史学博士,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专业研究,出版《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走近曹操》等书。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走近曹操》特别节目,以专业历史研究者的角度讲述曹操。 

  他留给后人的,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也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自私龌龊。一代枭雄、大忠大奸……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多少历史人物像曹操那样,有着那样复杂的人格和功业供后人评说。 

  曹操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于涛博士近日走进第106期百姓大学堂,围绕着“智慧和人生”的命题,引领市民“走近曹操”。

  西方人把曹操比作拿破仑 

  近年来,伴随着安阳西高穴高陵考古重大发现出炉,“一代枭雄”曹操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而新版《三国》的热播,剧中的曹操相比旧版更加丰满立体,这无疑给“曹操热”添了一把火,用于涛的话说,“曹操一度成了全球热议的人物”。   

  于涛介绍说,除了国内对曹操的热议,国外媒体对于曹操的报道也数不胜数,法新社、BBC等报道连篇累牍,“他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和定位莫衷一是,在一些媒体的眼中,曹操甚至就是西方的拿破仑。但是,西方媒体在评价这个‘拿破仑’时,前面是加了形容词的,有的媒体称他为一位伟大的将军,有的则称他为一位臭名昭著的将军。”于涛说,还有一些西方媒体把曹操形容为东汉末年最后一位“操盘手”,是他操作了东汉末年整个“市场”的运作。 

  与此同时,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于曹操的认同可以用“狂热”来形容,这是国内人鲜有了解的。于涛说,在这两个国家民众的心目中,曹操就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是历史的胜者。

  曹操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对于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朝历代以及当下社会一直都众说纷纭。在本期大讲堂中,于涛并没有局限在传统的历史判词中,而是把整个讲座的命题定位在了“智慧与人生”,围绕着“什么是智慧”,“曹操是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普通人过平凡生活是否也代表智慧”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谁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智慧形象?”于涛一开场并没有急着讲曹操,而是抛出了这样的话题供大家思考。 

  “韩非子、孔子、诸葛亮、孙仲谋、毛泽东……”大家给出的答案不一。于涛继而又问,外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否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于涛认为,智慧需要有所体现,这个体现的载体就是理想。“有理想的人,应该是有智慧的。”他就三国中的曹操和袁绍两位人物作比较,认为袁绍顶多就是“有志而无智”,但曹操却是有智慧的人。 

  但于涛表示,有理想并不一定非要有非常远大的抱负,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走完我们的一生,自己觉得很快乐,实现了原定的理想,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曹操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褒贬不一。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凡的文学天赋,时而残忍暴虐,时而真诚坦荡,既有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面形象的生动人物。 

  “民间传说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多被描绘成白脸奸臣,有的戏曲还将他打扮成小丑。”于涛坦言,他对传说中的曹操心存排斥,因为人们赋予了其太多主观色彩。“后世应该对历史人物给予尊重和理解。作为出版人,我是历史的维护者,且负有文化传播的使命,只能以客观、沉静、谦恭的态度努力还原历史人物,而不能带着个人喜好给历史人物加标签。”   

  于涛说,现代人了解历史人物,更多的是通过历史文献,这些历史文献的撰写人是否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显得颇为重要。 

  从三国到现代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更多客观翔实的文献已经灰飞烟灭,这给公正地评价曹操增添了难度。而且在三国之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些新来的主人对于曹操相当崇拜,视曹操为英雄,但是被赶到了南方的汉族政权,一批修史之人却偏偏意气用事,故意丑化和贬低曹操。这样,离三国这个朝代最近的修史之人没有客观地撰写史书,再加上后代文学作品的渲染,曹操的诡诈、阴险就成了他的人格符号。 

  于涛认为,曹操不是一个天才,但他是一个全才,能文能武,有思想有能力,他是当时的英雄。

  曹操是位大气磅礴的诗人   

  于涛说,曹操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功业辉煌的战略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吟风颂月,对生活对人类充满大爱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善于诗文,文辞相当真挚生动。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纷争不断,满腹诗词歌赋的曹操,其精神境界是相当广阔的,他在《蒿里行》一诗中写道:“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对生灵涂炭,百姓煎熬于水火,曹操充满了同情,怜世悯人热肠自见。   

  虽然身处战乱之中,曹操对于未来的社会仍然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一边饮酒一边驰骋想象,写出一首很有气概,很有声势的《对酒》诗,诗里描绘了一幅让我们今天读来仍会向往不已的“太平盛世”和谐美好景象。诗云:“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理想社会图画呀:官爱民,民礼让。少有所亲,老有所养。头发白了就不应再干重活,到了高龄,会寿终正寝。风调雨顺,种一年吃三年。官吏清明,不贪赃枉法。民不违法,牢狱都空闲下来。 

  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瞭望沧海时作了一首《观沧海》,全诗大气磅礴,一气呵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因为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动荡,在诗人曹操的笔下,不仅描绘了山河的雄伟壮丽,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曹操统一中原后,休养生息,建安出现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局面,建安文学也得以勃兴。曹操的《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送应氏诗》,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具有强烈现实色彩的诗篇,都是那时的文学主流。在历史场景中还原曹操    于涛说,在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之前,我们首先要定位他也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一旦把他标定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时候,就已经拉开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人们从小建立了朴素而简单的历史观,那就是好和坏的判断,这样也许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历史,但也注定容易产生误读,因为历史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于涛介绍,1800多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角色通常是“白脸”:狡诈、歹毒、阴险、多疑等。但其实曹操有理想、有社会关怀、有敬畏之心、有智慧、务实等众多的优点。   

  于涛说,自己曾在新加坡的学校中做过调查,选取三国中曹操、刘备、关羽等多个人物,问学生愿意做谁?结果80%的学生选择做曹操,他们的理由是曹操是个很真实、乐观现实的人。现实中的曹操经常用开玩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他是个“减压型”的人。哪怕在让他伤筋动骨的“赤壁之战”后,依然能仰天长笑,说出“能够活着走出来当然应该高兴”这样的话,证明了他的乐观和百折不挠。在历史上,大家可以拿曹操开玩笑,但绝对不会拿刘邦、秦始皇开玩笑。 

  同时,曹操具有很大的社会关怀,是个从现实走向理想,为社会树立终极目标的人。当然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社会大环境,尽管20岁之前的曹操“不治行业”,但在20岁之后,他却忽然转型,和当时的一群年轻人一起充满理想——“澄清天下”、“除残去秽”,因为当时的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之中,他们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建立有规则的社会。曹操的《对酒》一诗中就具体勾画过这一理想:君主贤明、大臣忠良、百姓安居乐业……这不仅是曹操的终极理想,也是汉末精英们的终极理想,也是古代中国人的终极理想。哪怕在人生的终点时候,曹操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尚未安定的“天下”。   

  所以,曹操既不是“白脸”,也不是“红脸”,而是实实在在、完完全全的人,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也是开创建安文学的杰出诗人。曹操拥有率真、洒脱、精明和诡诈、猜忌、残忍的矛盾性格,然而,瑕不掩瑜。我们后人应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曹操,不能以偏概全,除了看到他“阴险狡诈,嗜杀寡政”的一面,更应看到他性格中怜世悯人、积极进取的一面,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