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泰州>民生>正文

兴化藏家展示首套全国粮票

A-A+2014年10月16日09:29泰州晚报评论

  作为新中国长达38年“票证经济”典型代表的粮票,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兴化收藏爱好者王育明家中藏有两三万张粮票,其中有一套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即“开门票”最为珍贵。

  “开门票”用的是传统十六两制

  42岁的王育明是兴化某单位驾驶员,在他的记忆里,那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印制精美的粮票是小时候吃饭和购买东西的重要凭证,地位“尊贵”。

  王育明对粮票的回忆是“爱恨交织”。爱的是,有了粮票就可以买到在当时堪比奢侈品的糖果、面包;恨的是,家里粮票“挣”得少,总是填不饱肚子,想留些富余去换东西,那更是难上加难。

  1992年粮票作废,粮票变成废纸一张,可这常人眼里的“废纸”却引起了王育明的极大兴趣,从那时起,他开始收藏粮票、布证、炭卡等各种各样的小东西,时间久了,在收藏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渐渐地,他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广,品种达到了上万种。

  日前,在王育明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被他视如珍宝的新中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开门票”。虽然时间过去了整整60年,但从票面看,依旧非常完好。票面设计得端庄大方,及富有时代气息。

  这套粮票共有5张,面额最小的是四两、最大五斤,其他分别是半斤、一斤、三斤。

  “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听说过吧!这张粮票就是证据。”王育明指着半斤的面额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还在使用传统的十六两制度量。半斤就等于老秤八两。到了六十年代使用10两制。八十年代才开始使用公斤制。

  王育明说,这套粮票四周有齿孔,像邮票一样撕下使用,很方便,这在粮票发行使用中很少见到。粮票从印刷、发行、回收、销毁都有一整套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堪比货币,这套粮票能保存至今,是非常难得的。

  一位有着多年粮票收藏的专家说,从年代上说,1955年发行的粮票价值是最高的。这个年份比较特殊,因为大多数省市都在这一年发行了第一套粮票,也就是俗称的“开门票”,“开门票”无论是收藏价值还是投资价值都非常高。

  珍贵四两票当年购买花了100元

  这套粮票收集过程也是颇为曲折,王育明花了整整4年时间才搜集完成。

  王育明说,第一张搜集到的是四两面额的。1993年,他到安徽宣城出差,在邮市上看到了这张粮票,感到跟普通的粮票不一样,于是他就花了100元重金买下了它。

  “当时并不知道买的这张粮票有什么价值,后来回去查资料才知道。”王育明说,这五张粮票中,有的是与外地粮友交换来的,有的是古玩市场淘来的,最后一个找到的是五斤面额的,花了很长时间才从网上藏家那里找到。后来他才知道,这五张粮票中,最珍贵的就是四两面额的,因为这种面额市面上流通比较少。

  在本就不算大的客厅的一角,有一个五层高的银色柜子,这是王育明特地买的,里面整齐地放着各种各样的收藏品,有的被他集结成册,有的用蓝色的文件夹分隔着。王育明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他家的车库里这样的柜子还有好几个,有很多还没有整理。

  “吃不了苦,就收藏不了这么多的东西。”王育明笑着说,有一次工作时在与林湖粮管所的会计聊天中了解到了粮站里有一些老资料堆放在杂物间,可粮站已经渐渐荒废了,所以只有收粮的时候才有人。在酷暑之下,王育明休息日去林湖粮管所若干次,终于在第N次去时碰到了里面的工作人员,他进入杂物间,忍受着刺鼻的霉味和随时都可能窜出来的小老鼠,在乱七八糟的文件中翻找着,幸好有所收获,他找到了一些古老的粮食资料,后来他都将其捐赠给了档案局。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江苏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