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等几个主要指标均出现超市场预期的大幅度下降。
其中,人民币新增贷款仅3852亿元,同比减少3145亿元,创2009年12月以来新低,6月份这一数据是1.08万亿元。
针对主要金融指标的“跳水”,官方也少有地对所公布的数据进行解读。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7月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今年6月份“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深入分析认为,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
央行解读
存贷款下降原因
对于新增信贷规模的大幅下降,央行解释称,一是历史上7月份是“小月”,将今年6月、7月合并来看,平均每月新增贷款仍有7000多亿。
二是在“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的背景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旺盛,6月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的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金融机构需要时间来补充。
三是7月份存款季节性下降较多,存贷比有所上升,金融机构相应调整贷款的投放进度。
四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与此同时,多位宏观分析师表示,从银行间市场利率来看,整体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信贷扩张能力没有问题,但7月银行新增贷款大幅收紧,说明银行惜贷情况明显,风险偏好下降,企业投资的意愿也不是很强。
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而因年度考核冲时点,6月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3.79万亿元,因此7月人民币存款波动幅度超2万亿。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指出,7月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是严重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重要原因,在外汇占款增长的大背景下,存款数据近期的大幅度波动对稳定货币供给提出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再贷款的基础货币供给功能。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由于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快速发展,企业、居民存款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在季末季初转换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节性时点波动。
初步估计,7月份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分流存款约1.6万亿元,若与一般存款合并计算,存款的波动性就会明显减少。此外,近期A股行情回暖,7月中下旬又有近10家公司启动IPO,也分流部分一般性存款,其中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约3000亿元。
M2增速回落至13.5%
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同样让市场意外。初步统计显示,7月社会融资规模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减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
央行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同样由于6月份“冲高”较多,7月份显著回落。单看7月份,除人民币贷款少增外,主要是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涉及表外融资的项目明显减少,特别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波动性较大,7月份下降4160亿元。
“这主要与近期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历史上看,监管部门出台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如规范票据、银信合作以及商业银行理财等之后,相关业务短期内都会有一定收缩,但从长期看,有助于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上述负责人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同样表示,7月社会融资规模仅是过去正常月份的零头,减少最多的几项是信贷、信托和票据。后两项主要与影子银行规范和同业事业部体制要求尚未理顺有关,在此投资背景下,贷款不是需求问题,而主要与资本充足率紧张的供给约束相连,因此迫切需要尽快放行优先股等资本补充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7月社会融资规模比新增贷款还少,不少分析师直呼“搞不懂”。
此外,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较6月份的14.7%下降1.2个百分点。
对此,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表示,7月M2大幅回落反映7月后半段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基础货币投放量不足,实体融资需求回落制约货币创造。
央行测算显示,基数因素对7月M2增速变化的影响大约为0.7个百分点,即使7月份回落至13.5%,仍高于13%的预期调控目标。
对于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分析,7月数据出现剧烈波动有一定季节性和基数效应的影响,近期部分兑付风险的发生也使得金融机构主动加强风险控制,短期内有助于控制非标业务。但是,财政存款上缴规模偏高、广义信贷供给严重偏低不利于稳定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因此预计未来货币政策仍将维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
人民币存款为何减少1.98万亿?
银行理财等资管产品分流存款约1.6万亿;A股行情回暖,以及近10家公司启动IPO,也分流部分一般性存款,其中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约3000亿元。
新增信贷规模为何大幅下跌?
1)在“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旺盛,6月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
2)7月份存款季节性下降较多,存贷比有所上升,金融机构相应调整贷款的投放进度。
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加大,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孙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