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铛……”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姚先文走出值班岗亭,拉起一道滑轨栅栏。来往者早已习惯,在栅栏外驻足等待。三四分钟后,36358次列车轰隆隆驶过,长长的汽笛声还在回荡,两侧栅栏再次打开,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在宁芜线南京桥工段丁家园道口,同样的场景每天会重复数十次,昼夜不歇。姚先文是道口作业员,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再过两年退休,估计等不到新线开通喽。”言语间情绪略“复杂”。

  对更多南京市民来说,这只悬了许久的“靴子”终于落地了——12月8日,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动员会在南京召开,宣布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将于2022年全线开工,力争通过4年左右的努力实现项目顺利竣工。

  终于动工了!网友“竺佩7y”发帖感叹:“我孩子读小学时就说要搬迁,我孩子的孩子都读小学了,这回真的要搬了!”

  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大幕拉开,南京人和这座城将迎来什么?

  宁可“绕圈”不过道口

  南京市大明路,著名的汽车4S店一条街。在早高峰,人们宁可舍近求远多绕几公里,甚至“勇闯”应天大街高架,也“不敢”走中和桥。

  为什么?堵!

  为什么堵?因为宁芜铁路!

  前不久,一篇热帖调侃写道:“全国人民都知道,南京有道天堑,叫长江。实际上,随着众多桥梁、隧道、地铁线路的开通,长江早已被南京人民驯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南京的另一道‘天堑’才终于充分而彻底地暴露在所有人的视野下,它名叫宁芜铁路。”

  12月8日早高峰,记者自南向北行驶在大明路,到了中和桥段,车辆越积越多。铛铛声响起,四道电动闸门缓缓合上,汽车、电动车、行人全部被拦下,翘首以盼。几分钟后,一辆货运列车自西向东驶过,几十节车厢,轰隆隆、慢吞吞扬长而去。汽笛声渐远,等待人群开始躁动,有急性子大声喊:“开闸!”

  从关闸到开闸,全程约10分钟,道口两侧车辆已积压数百米。开始通行后,车流人流如潮水般双向涌动。经过轨道时,车身会颠簸晃一下,都在赶时间,谁还会在意路面的这点起伏。

  “这算好的,有时候碰到东向也来车,一堵就快半个小时。管你有多急,管你是什么车,都得等,想调头都调不了。”附近的轮胎店销售员王余泉说,这个道口就像一只手,卡住了大明路的“脖子”。

  顺着铁轨往西看,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又是一处道口——位于秦淮区武定新村社区的丁家园道口。家住铁路南边康定里的杨洁,孩子在铁路北边的武定新村小学上五年级。早中晚三次接送,骑电动车横跨铁路道口,平均每天会遇到一次火车经过。在这个区域,有不少像他这样的家庭,家住铁路这头,学校在铁路那头。直线距离也就几百米。但要是有急事,就得从外围绕一大圈。

  堵是正常。宁芜铁路线是一条地面线,穿越南京市秦淮区、雨花台区、玄武区、栖霞区、江宁区,形成要靠信号灯及人工看管的众多平交口,大量道口就在居民小区密集处。尤其中华门—应天大街—光华门一线,几乎“掐”住了南京南北通行的必经之路。

  在南京,每一次关于宁芜铁路的“改变”,都格外引人强烈关注。2019年1月10日,宁芜铁路雨花台区板桥段“平改立”工程完工通车。当晚10点,众多居民自发来到现场,亲眼见证服役近60年的203道口正式关闭这一历史时刻。此前,该道口在早晚高峰时期经常发生严重拥堵。“平改立”后,火车在头顶隆隆驶过,行人、车辆下穿涵洞在双向四车道上畅行无阻,附近数万行人、车辆告别拥堵难题。

  堵让人“抓狂”,也堵出了“感情”。道口工姚先文说,接到来车通知后,他都是“卡着秒”手动关栅栏,不让行人过多等待。周边居民也都是熟面孔,等待过程中还会微笑打招呼。每次开关闸就五分钟,其间没有催促更没有闯道,一切有序。“大家都理解,毕竟先有铁路再有的马路嘛。”姚先文说。

  火车穿城至少鸣笛21次

  “过道口必须鸣笛,不然要扣钱的。”姚先文一字一顿地说,“这是规定!”

  在火车轨道旁,距离道口100米左右,一般都会有一个标牌,上面写着“鸣”字。火车司机见到这个牌子,就需要拉动警笛,提醒道口的行人注意。

  听觉信号是列车运行和作业的重要命令,在接近车站、鸣笛标、曲线、道口、桥梁、隧道、行人、施工地点、黄色信号、引导信号、容许信号或天气不良时,火车鸣笛长短的不同代表不同的含义,长声3秒,短声1秒,间隔1秒……宁芜铁路线在南京有21个道口,这意味着,一列火车经宁芜铁路穿过南京城,至少要鸣笛21次。

  “刚来南京时,晚上根本睡不着觉!”住在油坊桥的外地大学生小胡说,宁芜铁路离住处仅几百米,火车来时先是“轰隆隆”,接着是震耳欲聋的一长声“嘟”。尤其深夜里,戴耳机都隔不了音。列车班次密集时,每隔不到半小时就要“嘟”一次。这趟车刚过去要赶紧入睡,否则刚睡着又会被下一趟车吵醒。

  列车轰鸣,不舍昼夜,风雨无阻,全年无休。与宁芜铁路距离最近的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秦淮区秦虹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会时遇到火车鸣笛,面对面说话都听不见,只能等车过去后继续开会。在网上搜索,投诉火车噪声的帖子多如雪片,但无论是宁芜线经过的城区,还是市信访局,均只能礼貌回复一句:“您好!您提出的问题不属本部门行政职权受理范围。”

  “早习惯喽,老人孩子都听惯了,就怕以后听不到火车声反而睡不着了。”丁家园20号小区居民叶观明今年70岁了,打出生就与宁芜铁路相邻作伴。他说了句“公道话”:怪不到火车头上,这里原来都是农田菜地,根本没有人住。以前一天要跑百来趟车,现在只有五六十趟,已经好多了。但街坊老张提出“抗议”——旁边就是南京市二十七中和武定新村小学,噪声那么大,肯定影响上课学习。“城市要发展,铁路该搬就要搬。”

  被“割裂”的另一面

  城市滚滚向前,铁路沿线却成了洼地。

  打开南京地图,宁芜铁路自东北向西南像一道“拉链”,将南京城一分为二。再看铁路沿线——板桥、梅山、油坊桥、小行、中华门、麒麟门、尧化门……几乎都是城市面貌相对落后的区域。

  家住城东万达紫金明珠的黄阿姨,坚定认为小区房价涨不上去,原因就是门口那条铁路线。2006年她买房时,这里的房价跟河西差不多。当时销售员“保证”:一是大校场机场搬迁,二是宁芜铁路改8号线。十多年下来,机场如愿搬走了,铁路一直没动,8号线更是遥遥无期。“以前经常到对面的石林百货买东西,穿铁路只有200米,坐公交绕行却要4站路!”近在眼前却过不去,这让黄阿姨非常无奈。

  因为铁路的存在,沿线区域在城市更新改造时也常被“忽略”。石杨桥是鸿意星城等多个居民小区经光华路通往主城的必经之路。多年来,光华路几经改造平坦开阔,这座不足百米的小桥却纹丝未动,桥面早已坑坑洼洼,成为早高峰的大堵点,居民抱怨不断。街道工作人员也很无奈,“管不到,动不了。”

  被“割裂”的不仅是城市空间,还有人们的生活。

  一入通道口就下陡坡,傍晚时分,买菜回家的洪广起一手拎着菜,一手抱着牙牙学语的小孙子,步伐谨慎。再往前,一段平路过后,还有两段长坡等着他。出了通道口,洪广起停下歇会儿,喘口气。这条在导航地图上都未标注名称的小路,是连接油坊桥地铁站和七彩星城小区唯一的通道,通道上方就是宁芜铁路。

  一条铁路隔出了两种生活。西侧,游坊城、旺角广场汇集,各大店铺、菜市场种类齐全;东侧,只有密集的居民楼和零星的小超市、菜市场。七彩星城小区保安周大林做过计算:周边一共20栋楼,大多是20层左右,一层约住8户,单靠小区商业远远不够。过通道采购生活用品,是居民的日常。

  上个世纪末,这一片区域还是厂房。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居民小区变得密集起来。周大林说,因为火车的缘故,这里房价比毗邻的奥南板块低了一半,油坊桥成了外地大学生来宁的首选落脚地。但也因为火车的缘故,很多年轻人攒够了钱就会毫不犹豫地换房搬走。来来往往间,周边几个小区的二手房买卖一直很活跃。

  秦淮向南阻在了沧波门,板桥十多年没等来8号线,新城科技园和软件大道之间夹着破旧的小行,河西到雨花台区除了梦都大街、河西大街高架跨过来,其他都成了断头路……今年10月,民革南京市委在《关于我市加快宁芜铁路(沧波门至古雄段)改线改造的建议》中分析,因铁路的缘故导致两侧周边遗留了较多的棚户区,两侧空闲的土地、货场等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城市割裂、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越来越凸显,制约了该铁路沿线的发展。

  上述《建议》还呼吁,将宁芜铁路(沧波门至古雄段)廊道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铁8号线,尽快制定搬迁后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土地整理及运作方案,开展棚户区拆迁安置工作,盘活沿线及周边地区的闲置土地利用价值,整体打通城市发展脉络,促进沿线两侧经济发展,让地铁8号线成为衔接南部地区各板块发展的连接线,圆沿线居民地铁出行梦。

  期待“缝合”和“复兴”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宁芜铁路是南京人的骄傲。

  宁芜铁路全长约为125公里,于1935年建成运营,是长三角地区承担重要客货运输任务的国家铁路线。作为孙中山先生建设“东方大港”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铁路前后仅用了1年10个月建成,曾创下了中国铁路建设速度和建筑成本的纪录。

  抗战期间,它是前线反攻的“主动脉”,大后方的兵员粮草集结芜湖,经过宁芜铁路运送至江南腹地。将南京、皖南与苏锡常、上海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在“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时代,宁芜铁路成为南京通往华南的大通道,安徽的资源经过南京加工整合与周转,满足了苏南浙北强大的生产需求,再由上海港转化为真金白银,称其“全国最繁忙的单线铁路”绝不夸张。有人说,如果没有宁芜铁路,南京就不是今日的南京了。

  时至今日,宁芜铁路依然在发挥货运中转的巨大作用,仅栖霞的南京东站,年货物到发量接近700万吨。安徽的煤、马鞍山的钢,以及梅山钢厂、江宁出口加工区的大宗煤铁运输,宁芜铁路是必经之路。客运上,中华门站曾经日发送旅客上万人。到中华门坐火车南下,到皖南、游黄山,是无数老南京人的集体记忆。

  “应该说,老宁芜铁路完成了历史使命,正迎来新时代的重生。”一位曾在雨花台区委办工作的“老雨花”清楚记得,就在本世纪初,写报告材料或者外出推介,都会提一句:“宁芜铁路穿区而过。”以示交通区位之优。那份自豪之情,绝不亚于现在说“坐拥亚洲最大高铁站南京南站”。

  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需求交织,宁芜铁路项目的正式名称也由“搬迁”、“外绕”,最后定为“扩能改造”——通过改造,让这条铁路线运行效率更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小。开工动员会上,国铁上海局集团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南京城区段既有铁路外迁,将彻底消除该区段内平交道口安全风险,化解原线路穿城而过带来的割裂城市、噪声干扰、污染排放、交通拥堵等问题。

  凝结南京几代人记忆的“老朋友”即将告别,宁芜铁路如何新生?

  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杨涛提出,在实施宁芜铁路扩能改造这样一项浩大工程之前,要认真、谨慎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百年交通动脉与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利用?二是千年历史文脉如何修复与彰显?三是沿线交通路网如何缝合提升?四是沿线土地资源如何更新利用?

  杨涛认为,宁芜铁路扩能改造,最直接的益处是沿线被其阻隔的城市道路网织补“缝合”,消除道路交通堵点和安全隐患,改善沿线居民的通勤与出行便利性,释放沿线老旧危房、低效土地的资源价值。同时,也为“复兴”沿秦淮河两岸东西文化长廊,复原中华路—雨花路,中华门—雨花台历史轴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还建议,不仅要考虑宁芜铁路搬迁后地面空间的缝合,还要关注应天大街高架桥及其众多桥墩对于景观、环境和风貌的分隔与不利影响。通过科学精细的规划设计与联合开发,最大限度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好这些土地资源。

  “铁路要搬走,城市要缝合,记忆要留下。”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叶斌说。去年3月底,南京与中国铁路上海局签署宁芜铁路扩能改造框架协议后,研究单位已同步开展初步设计。老城段轨道和站场复兴利用,已开始规划研究。

  城市旧铁路线变成活力轴线的实践案例,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比如纽约利用高架铁路建成“高线公园”,每年吸引游客500万人,纽约时装周也在这里举办。国内也有很多城市利用旧铁路建成了网红公园。在专家看来,宁芜铁路作为中国经典近代工业遗产,结合秦淮河、雨花台山水自然资源景观,叠加明城墙、门东门西等周边历史文化风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例如:中华门—雨花台区间,拥有世界最大的瓮城中华门城堡,“世界七大奇迹”大报恩寺塔,越城文化遗址以及雨花台等,连成一片后完全有条件建设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集聚区。

  “通地铁是最好,实在不行就改成绿道吧。”与宁芜铁路相伴了一辈子的叶观明说得很直白,以前有铁路,家门口没地方散步,今后走个痛快!

  宁芜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后,每一步推进节点,每一丁点新消息,必然还会牵动南京人的心。这条铁路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南京的血脉。一条铁路一座城的故事,也必然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