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 

(截图自国家发改委官网)(截图自国家发改委官网)

  而这也是自十二年前发布“限塑令”后,我国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再一次提出的新要求。 在此次发布的意见中,哪些塑料制品进入了限制名单?哪些行业将受到影响呢?

  时隔12年 “限塑令”迎来升级版

  《意见》指出, 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 杨春平: 政策变量就是无论从范围、从种类,还是从措施都更加丰富,比如说2007年那次只是在超薄塑料袋,这一次是针对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的以及包装物等几个方面来提出了我们的禁止限制。

  央视财经记者注意到,《意见》中有不少含金量较高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了加大对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落实好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替代材料和产品性能。另一方面,健全制度标准、严格执法监督。

  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制品将被逐步禁止

  央视财经记者注意到,这次被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涵盖多个领域,其中将 禁止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 ;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 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 ;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到2022年底,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也将禁止销售。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翁云宣:这些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多数都是量比较大,回收起来又比较难,或者说回收起来成本比较高,利用价值不高这一类产品。

  其他逐步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还包括: 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吸管,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快递塑料包装。

  美团外卖社会责任委员会秘书长 杨碧聪: 目前在我们看来,包括一次性吸管以及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其实是相对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在这个层面不会对用户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整个外卖领域的难点是一次性的餐盒,我相信这个问题,整个《意见》里也给我们留出了足够长的一个过渡期。

  与此同时,这次出台的政策也明确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绿色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强规范回收和处置等系统性措施。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 赵凯:新的产品,包括可回收的包装箱,可折叠的托盘箱等,还有一些可回收的餐盒。我们对于塑料的应用,还是要报以科学理性的一个态度,并不是把它要妖魔化。

  哪些塑料制品将被限禁?

  这一次发布的意见,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央视财经记者 闻培雅:今天发布的升级版限塑令,对不同领域的塑料制品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超市为例,一款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将会被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用品,比如一次性塑料棉签,以及像牙膏、磨砂洗面奶等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也将逐步禁止生产销售和被替代。

  北京市民 田先生:食品用的塑料袋包装,它那个是降解不了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做成环保的,我对这个政策真是呼吁,国家如果出台立法,我们第一个支持。

  北京市民 李先生: 我要是客人,我希望我自己带拖鞋、一次性牙刷,这都自己可以带,我没感觉不方便,用我自己的又环保又卫生。

  《意见》规定: 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而到2025年底,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将在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

  北京市民 韩先生:因为有些东西是易碎品,要是没有泡沫塑料,或者只用一些纸,可能效果会差一些,会造成一些损坏,所以尽量用纸质的,如果不能避免的话也没有办法。

  全球多国陆续颁布塑料微珠禁令

  《意见》细则一图看懂塑料微珠通常被应用于洗面奶、沐浴露、牙膏、护肤霜等日化用品中,由于尺寸太小,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微珠无法被现有污水处理系统过滤,最终会流入海洋,成为海洋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 为了应对塑料微珠造成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很多国家已经陆续颁布了相关禁令。

  塑料微珠通常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说塑料微珠在环境中无处不在 ,科研人员已经在海水、食物、空气和自来水等来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塑料微珠。

  它本身所含的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物质能经由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去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 全球人均每周摄入近5克的塑料微珠,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

  《意见》还有哪些细则,一图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