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处在“十四五”及“第二个百年目标开篇”之际,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系统思维认真研究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律,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对于率先实现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技术,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苏北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深入江苏农村,对18个乡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样本有生态引领、高起点打造示范农业产业园区的盐城市盐都区,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整体现代化的无锡锡山区,敢于重构农业产业体系和实施绿色转型的宿迁市耿车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南京市武家嘴村等。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资料研究,课题组发现,江苏在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在农业农村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产技术、治理体系、人才培养、城乡一体化等诸多方面已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体系。迈上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新征程,江苏结合各地历史、资源和环境特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村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如以都市型农业著称的“盐都模式”,以主导产业引领特色园区的“锡山模式”, 以生态美村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菱塘村模式”和以绿色转型重构产业体系的“耿车模式”等。虽然各地在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但无一例外都坚持了创新、生态、科技和共建共享等高质量发展理念。如,盐城市盐都区聚焦高端高质高效,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建立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一镇一园一特”模式,通过“示范和规划引领,由点及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融合化方向转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几年来,江苏加快对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并按照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同时实施规划引领和精细化建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完善农村道路、生活设施、生产设施、环境绿化、交通设施、文化设施和数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典型的“以工补农+强化乡村基础设施”飞达村模式,特色小镇建设驱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桥镇模式,“特色葡萄小镇+农业电商”的丁庄村模式。

  创新观念,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通过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江苏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强化对农村现代化人才的招引培育,不仅多元培养和引入了不少如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性人才,还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口单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盐都模式,“头雁领飞+雁阵齐飞”的新塘村模式和“筑巢引凤+人才培育”的兰址村模式。

  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在推进乡村自治、乡村法制、乡村德治、乡村文明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江苏涌现出“基层党建+文艺宣传”的新塘村模式,“共建共享+多方协调”的永联村模式和“生态惠民+产业富民”的张溪社区模式。其中,淮安的新塘村主要是通过组建和培养文艺宣传队的方式,借文艺表演弘扬乡风文明,进而在全村形成自觉传承优良家风、家规、家教的良好氛围。永联村则是通过着力推动村务治理由村民自治向社区居民自治的转变,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而打造出了“永合社区+经济合作社+永联社会事务协调小组”的共同治理新模式。

  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在强化科技引领和赋能农业生产,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批以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本典型。如,“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赋能”的锡山模式,“高科技园区+规模化农业”的武家嘴村模式和“数字化赋能+农业科技创新”的丰县模式。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这一方面,“以农促工+以工补农”的永联村模式,“城市化+产业化”的北联村模式和“城乡融合+以工促农”的五一村模式等,均实现了城镇建设、工农互补和三次产业融合并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