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跨省共建且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在被提出20年之际,再次迎来版图的扩容。

  12月5日,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江苏镇江召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会议现场获悉,当天审议通过的《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章程》,正式吸纳常州下辖的溧阳市、金坛区为“新成员”。至此,南京都市圈补齐了东南一角,形成了“8+2”的城市格局,其中“8”指的是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

  如果打开长三角区域的地图,南京都市圈地处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南京是核心,其他城市环绕四周,它们横跨江苏、安徽两省。相关数据显示,经过20年的发展,这个由10个地区组成的“城市联盟”以占全国0.7%的土地面积、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的经济总量。

  因此,已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的南京都市圈,探索“更高质量一体化”,将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尤其是跨省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积累经验,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20岁的“南京都市圈”历经多轮扩容

  南京都市圈从构想到规划再到实施,已走过20年的历程。早在2000年,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南京都市圈的初步构想,两年之后的2002年起,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个城市共同编制了早期的南京都市圈规划,掀开了当时最早、也是全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建设序幕。

  2007年,首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召开,签署《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搭建了都市圈交流平台。五年后的2013年,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召开,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都市圈成员城市范围扩大至8个城市,分别是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

  2019年年初,在第三届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上,时任常州市委书记汪泉首次出席,并建议常州下辖的溧阳市和金坛区纳入南京都市圈。从地图上看,溧阳和金坛是地理上环绕南京一圈、尚未被列入南京都市圈的一块区域,“入群”似乎是迟早的事情。如今,正式吸纳常州溧阳市、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毫无悬念地补齐了都市圈“缺失”的东南一角。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现场。

  “20年风雨兼程,20年沧桑巨变。”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到2019年,都市圈“8+2”共10个地区的GDP总量约4万亿元,我们以占全国0.7%的土地面积、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0%的经济总量。“一小时”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不过,“8+2”的格局或许还不是南京都市圈的终点。2019年6月,安徽省蚌埠市发改委主任曾带队赴南京,对接蚌埠市整体加入南京都市圈的有关事项。南京市发改委对此表示欢迎和支持。由此可见,蚌埠很可能是南京都市圈扩大的最新选项。

  交通仍要当“先行军”

  在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看来,南京这座“山峰”隆起得越高,必然会把周边的“斜坡”拉得越高。近年来,南京对镇江辐射带动效益,也在持续释放出来。

  比如说,基于连接南京和镇江的交通大动脉G312国道沿线创新要素集聚,分布这两市大部分优质科创资源,两市提出合力打造G312产业创新走廊。镇江充分利用这条“走廊”,承接产业辐射和创新溢出。今年8月就组织南京40多家高校院所走进镇江,就技术、人才、成果等方面开展对接,现场签下20个项目。

  据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称,南京和马鞍山的同城化效应日益彰显,随着交通联系越来越便利,马鞍山往返南京的人员超过5%,到南京就医、购物、访友的马鞍山人增多。而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正加快推进,禄口和和县、高淳和当涂等合作频繁,则让宁马毗邻地区呈现“多点开花、联动发展”的局面。

  一体发展,交通先行。根据南京市相关方面披露的消息,南京都市圈内一小时通勤圈已基本形成,宁句(镇江句容)城际、宁淮(淮安)铁路、宁滁城际(滁州段)一期已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和宁扬(扬州)城际即将开工,宁宣(宣城)黄(黄山)铁路已完成预可行性研究。

  交通上的互联互通显然加速了都市圈内各种要素的流动,但对于不少“圈内”城市的主要领导来说,交通仍要充当“先行军”,唯有如此方能把一体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譬如,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就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扬镇(镇江)宁马(马鞍山)城际、宁扬城际、江北新区—仪征轨道交通以及过江通道建设。

  在宁镇扬一体化的“小圈层”中,相较于镇江而言,扬州与南京的轨道交通联系已落后一大截,为此扬州上下破局的心情急切。宁句城际、宁扬城际的真正打通,将为宁镇扬一体化插上翅膀,以“小群”引领示范都市圈奔跑。

长三角城市群,市发改委供图长三角城市群,市发改委供图

  这个都市圈未来怎么走?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小群”,南京都市圈如何与“大群”联动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对此,中规院江苏分公司首席规划师、南京新时代规划研究院院长邹军对媒体表示,实现“大群”和“小群”的联动发展,要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产品要素流动的壁垒,增强都市圈内循环;要发挥南京中心城市优势,重点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创新,共建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

  “放眼‘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南京都市圈,来更好地引领未来、服务和支撑全国发展?”在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如是发问。

  对此,张敬华建议,南京都市圈共同打造“创新都市圈”,共建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合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建设内畅外联的‘资源配置圈’。”张敬华说,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等区位优势,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统一市场共建,枢纽资源共享,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和资源要素。

  张敬华也提到“轨道上都市圈”的概念,建议建设全域融合的“轨道交通圈”,期待通过轨道交通把大家“拴”在一起,促进同城发展“融”在一起。

  当然,南京都市圈更应该建成一个共同富裕的“宜居生活圈”。张敬华表示,应该强化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建立城乡就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资源均衡配置新模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政策同标、工作同步、发展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