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专家支招:

  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南京怎么做?

  南报网讯 (记者 毛庆)城市创新项目,三分之二专家同意才能立项申报;市民幸福要做成衡量城市社会治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开辟公共交流空间,缔造有温度的社区……2016年9月23日,首期“幸福南京圆桌会”启幕,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展开一场关于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的探讨。

  知识界产业界等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城市治理

  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政治文明处处长孙颖重点分享了杭州知识界参与城市治理的新鲜经验。

  孙颖说,杭州一直倡导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治理。比如圆桌会、市民体验日、国际体验日、生活大论坛等,都是由社科院等专家学者策划、参与。此外,知识界还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价,其中的创新目标绩效评估就是由专家来把控的,三分之二以上的专家同意才能立项申报。为了鼓励知识界的参与,杭州党委政府很注重给他们资源支持,比如在构建平台、构建机制时,吸收更多的知识界人员参政议政,其次是给身份资源,让一定有影响力的人士组建各种社团,包括进入各种社会主体担任领导职务。市里相关部门也会预留项目资金,采取招标等形式,邀请知识界的课题组和项目组,研究和解决杭州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城市治理要把市民幸福作为衡量标准

  “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要解决包容、安全、热情、可持续四项关键挑战。比如,公平共享城市软硬件等。”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所副所长、研究员屠启宇说,2000年前后,全球超过30多个知名城市都做了面向21世纪中叶的城市规划,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都对规划进行了修改。比如,2000年,纽约做了《规划纽约2030》,提出更绿色、更伟大,强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纽约重新编制了规划就叫《一个纽约》,强调建设一个富强而公正的纽约。伦敦2004年编制了《大伦敦规划》,当时提出打造“全球最伟大城市”,而到2015年,伦敦修改规划,要建设一个赏心悦目的城市,一个具有幸福感的城市。

  对此,屠启宇表示,城市治理,要特别注重市民幸福,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硬指标。一个优秀城市,一个体现幸福感的城市,不仅要考虑城市的富裕阶层、半富裕阶层利益诉求,还要考虑短期访问者、游客的诉求,甚至是能辐射到的都市圈城市的诉求。

  大城市的社会治理要破除条块分割的地区堡垒

  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施国庆说,一个好的大都市应该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活舒适、房子宽敞、水清洁、道路畅通、邻居和谐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优等。

  施国庆说,建设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都市,首先要有一个具有延续性的远景规划,要具备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永续发展理念。然后在远景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包括城市各个功能区、城市的各个层级都要有预见性。大城市的社会治理,要破除条块分割的地区堡垒。比如,南京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把他们作为南京的一部分发挥优势,南京很多区都有高校,有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如何和市政府、各区,以及所在街道形成联合机制,共同组织知识界专家参与南京特大型城市治理。

  在社区开辟公共空间,为居民缔造良好的社群关系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刘建军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治理的时代,但仍处在初级阶段,正在寻找社会治理的落脚点。

  刘建军分享了一个社区调研案例。上海杨浦区80%是老小区,政府拨资金给老小区重新粉刷外立面,可老百姓不买账,说不喜欢现在的颜色,要求重刷。一个老百姓家的马桶坏掉了,打电话给区政府,让他们修马桶,原来这个马桶是当初政府动员老百姓用的实验马桶。这两个案例说明,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是不追求效率的,而是追求过程,遵循过程优先原理。

  中国的社会治理现在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什么好的路径和套路,能够翘动治理的支点就是社区。比如新加坡,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接近13%,单纯依靠政府提供养老显然会造成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新加坡政府规定,愿意与父母住得近的子女家庭,在购买政府组屋时政府会提供高达4万新元的现金减免。通过这个政策鼓励家庭养老,降低社会养老的成本。对于社区治理来说,一定要在社区里要开辟公共空间,包括居民议事室等,可以为居民缔造非常良好的社群关系,构建有温度的社区。

  社会治理要充分考虑南京地方特色做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大平说,社会治理要体现人性化都市理念,要让城市具备活性、韵味和亲切。比如,有的城市做无障碍通道,本来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结果无障碍通道中间有棵树拦着,盲人过不去,无障碍变成了有障碍。这样的工程,如果不能做到精致,还不如不做。还有的小区,硬要做英文名标志,结果这个英文名是错的。还有的小区外表很光鲜,结果垃圾桶不干净等等。

  南京的社会治理,是要创造,但首先要尊重激活南京地方的精神,充分考虑南京的地方特色,千万不要做成异国的,不伦不类的情调。

  [南京思考]

  机遇与挑战并存,南京亟待建立六大机制

  孙惟勤(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市委社建工委书记):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南京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遇、扩展优势的战略机遇、内外拓展的空间机遇、动力转换的结构机遇、创新发展的产业机遇和转型发展的社会机遇六大机遇。同时,面临五大挑战,分别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带来社会结构转型的挑战;经济总量大带来涨幅放缓的挑战;空间开发强度高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资源利用效率低带来生态环境保护挑战;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带来发展成本的挑战。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挑战和社会转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南京市看,迫切需要建立六个机制:行政治理创新机制;公共产品供给分类机制;多元主体共治机制;人口结构动态优化机制;社会矛盾制度化解决机制;社会基础秩序重建机制。

  [南京探索]

  首期“幸福南京圆桌会”上,浦口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党伟和玄武区委副书记易兵分别分享了他们的社会治理经验。

  浦口:从2013年起,构建社会治理“大联勤”工作体系。由街(场)牵头成立联勤大队,主要包括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一线执法人员及城管协管、交警辅警等辅助力量。再把区内55个相关职能部门作为联勤工作执行机构,把全区各社区(村)共划分为719个网格,将社区人员、志愿者、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全部纳入联勤网格。联勤队员发现不在秩序的部件后,采取说服教育等干预措施,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一级响应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启动部门二级响应模式,开展联合执法。去年,全区所有参勤单位办理的工单中有效立案数共计72031起,办结71047起,办结率达99.55%,群众满意率和认同感明显提升。

  玄武:针对科室职能交叉、层级繁杂的街道机关化顽疾,2014年,在锁金村街道“五个中心”改革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横向推进大部制、纵向推进扁平化,全面整合资源”的街道中心化改革,运行至今,受到了社区各界和居民群众好评,全区群众满意度平均提升了8个百分点。2015年,在深化7个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15分钟服务圈”为半径,增设了12个街道民生服务分中心,全面推行“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一门式导办”“全科社工”和“全程协办代办”等服务模式,将干部全部下沉中心,面对面服务群众,有效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效能。